大山是有边际的,你走出了多远?脚步作证
一
白水县处在关中平原和陕北丘陵过渡地带,北塬镇已经初具黄土高坡的一些地貌特征。
从白水县城出发,行驶在盘山道上,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深沟,历时1个小时,几经峰回路转,便来到北塬镇鹿角村。
鹿角村有6000余亩耕地,苹果园占多一半,种苹果是村民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
2018年3月,鹿角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当年发展高标准示范苹果园86亩。
高标准意味着严要求,专业技术和勤劳缺一不可。鹿角村吴秦明能脱贫致富,全靠技术取胜。
对吴秦明来说,未曾想过会和贫困二字扯上关系。夫妻俩勤劳上进,儿女双全,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
可谁知,2008年吴秦明检查出类风湿,随着病情加重,他的手指、膝盖关节严重变形,劳动能力一年不如一年,家里的重活全部落在妻子杨培玉一个人肩上。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支出的突然增加,让这个家彻底陷入贫困危机。
“咱能贫困一时,但不能贫困一世。”吴秦明心里明白,最艰难的也就是这三四年光景,等孩子大学毕业,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能外出务工,不能干重活,吴秦明只能在自家5亩果园地寻找出路。渐渐地,他发现弥补果园管理技术短板可能会让收入有突破。
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吴秦明参加了县园艺站专家组织的果园管理培训。
2017年是当地苹果种植户的“小年”,大多数果农入不敷出,吴秦明的果园却迎来大丰收。因产量高,果品质量好,5亩苹果园收入4.6万元。摸到门道的吴秦明对苹果种植充满信心,当年又栽种了4亩新园。
同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女儿吴亚娟,在珠海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年底,吴秦明如愿脱贫。
脱贫后的吴秦明丝毫没有松懈,如今已经成了果园管理的行家里手。女儿有稳定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如愿参军,他操心最多的就是这几亩果园。
为解决果园没人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位的问题,2016年白水县探索建立村企党建联合体,推广“美华模式”果园托管。
企业提供半托、全托、反托和产品入股四种模式,农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月12日,尧禾镇满义村村民高正孝,在美华公司托管服务中心与美华果业签订托管合同,自愿将4亩果园以半托管方式交给美华公司统一管理。
这是美华公司当日与农户签订的第12份托管合同,这些天,每天都有农户来这里签订合同。
美华公司从第一年托管仅有36户,到现在2500余户,辐射带动3个乡镇32个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白水县有4.8万亩果园被企业托管,其中有5家涉果企业还承担着扶贫托管任务,仙果苹果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
曹谢虎是仙果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现代秦腔戏《金果梦》的原型。2010年11月以“科技务果改变我的生活”为题代表中国农民在哈佛大学演讲。
10多年前他就注册专业合作社,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白水县农技中心的专家成立土肥专家站,解决果农生产环节面临的各种难题。
每周二、四为托管农户举办培训会,遇到疑难问题,土肥专家会到田间地头为果农答疑解惑。
托管企业在果园管理技术、处方式农资配送和果品回收销售上为托管农户进行一站式服务,很大程度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
二
林皋镇郭畔村地处白水县城西北38公里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耕地2700亩,其中1600亩苹果园,村民的7成收入来自苹果。
产业结构单一是郭畔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后,在“四支队伍”的全力配合下,这种困局得以有效缓解。
曹拴拴是林皋镇党委副书记,也是郭畔村包片领导。父亲是种地能手,从父亲身上他学到不少种地的好经验。
根据地形特点,他把林皋镇分成三个片区。方山森林公园片区借助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养殖;林皋湖景区周边是平原地带,涉果企业集中,发挥灌溉优势发展苹果种植;云台片区处沟壑地带,适宜种植花椒。
郭畔村属云台片区,村集体决定先行先试。2018年流转土地100亩,全部用来种植无刺花椒。
花椒丰产期在栽种后5年左右,最快也得3年才能挂果。这几年间没有产出,还要搭上花椒园的管理费用,这让本就贫困的郭畔村可能出现负债。
2019年,郭畔村在花椒地里套种红薯,当年大获丰收,除去田间管理的成本,还收入12万元。
平整土地、栽植红薯、锄草施肥、挖红薯,先后给村民提供务工岗位40多个,农户增收达6万多元。到年底,贫困户还拿到了每人100元的分红。
曹拴拴说,今年他们拿出30亩的花椒园来套种中草药,剩余的继续种红薯。
郭畔村西头沟底有片开阔地,阳光充足,最适宜种植大棚。村党支部书记李双荣介绍,50万元项目资金已经到位,大棚蔬菜瓜果项目即将启动。建成后,可以填补林皋镇蔬菜瓜果种植的空白,还能向40公里外的铜川市供货。
把有限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让边边角角都成为农民增收的沃土。原本没有积累的村集体在产业的支撑下,逐渐壮大起来。壮大后的村集体不仅提高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而且为村民摸索着产业发展的路子。
看着集体产业发展热火朝天,村民也有样学样,呈现长中短产业齐头并进的势头。
李彭怀是郭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都是肢体三级残疾。一家四口靠着李彭怀就近打零工度日,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块钱。
2015年李彭怀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李彭怀申请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于产业发展,新栽种4亩苹果,新建一座养殖场。
近日,李彭怀刚卖了一头生猪,收入4000多元。按照这样的行情,养殖场里18头猪至少还能收入7万余元。
为降低养殖成本,李彭怀承包了10亩土地种植玉米。明年,他家4亩地的苹果就能挂果,自家产业也能形成“循环”。
三
“你家贵荣务工走了吗?”
“老秦,近日杜康酒厂在招文员,问问你家婷婷想不想去,名额给她留下。”
这是和家卓村第一书记宋倩苗在入户走访,统计贫困户春节过后务工就业情况。
因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不能按时复工,大量务工返乡人员被困家中,部分脱贫户存在因疫返贫的风险。
经排查,和家卓村贫困户中有23名未就业人员。根据双方需求,帮扶干部负责联系对接周围企业解决就业问题。出不去,就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秦国栋的孙女秦婷,本打算过完春节就外出务工,因为疫情的影响,迟迟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工作。宋倩苗得知情况后,立即对接杜康酒厂,帮忙找到一个文员的岗位。
在“四支队伍”的牵线搭桥下,为贫困户在附近果库、果汁厂、杜康酒厂等企业联系到就业岗位20余个。
和园是和家卓村倾力打造的渭北第一个田园综合体,占地500余亩。这里原本是一个废旧砖瓦厂,起初计划在废墟上修建一座涝池,用于农业灌溉。
修好涝池,发现可以在上面修建一座亭子供村民休闲,修好亭子,发现有安全隐患,又绿化周边……就这样从一座涝池到现在占地500余亩的农业产业综合园区,宋倩苗也觉得不可思议。
小吃一条街、休闲娱乐园、花卉市场、采摘大棚……现在的和园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时下,和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梅花、樱花竞相开放,果蔬大棚、花卉培育大棚里生机盎然。
秦晓辉性格内向,平日很少和父亲交流沟通。年前,从东莞务工回到家中,一待就是几个月不出门,父亲既担心又着急。情急之下,父亲秦天荣给帮扶干部打来电话,希望能给儿子做做思想工作。
帮扶干部和秦晓辉沟通之后,帮他找到一份在和园花卉大棚搬运花盆的工作。忙起来的秦晓辉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
和园的建成,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和就业。有的在园区门口卖起烧烤,有的在小吃一条街当起小老板,还有一些人在果蔬大棚、花卉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王峰是和家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09年在建筑工地上遭遇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家里的支柱倒下了,妻子常常以泪洗面。
和园建成开园后,村上为他免费提供场所在和园里做起小买卖。一个充气式大号鱼池,一些塑料玩具,专门为小孩子设置的钓鱼游戏就这样开业了。游客多的时候,他一天要收入近300元。
今年,在青海大学读书的儿子即将毕业。王峰期待着好日子早点到来。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