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修起了这条“人工天河”?
黄河之水上塬来
吉鹏飞干了一辈子水利,最让他引以为豪的是参与了东雷抽黄工程建设。
他说,这个伟大工程改写了渭北旱塬上百姓的贫苦命运。
千百年来,由于极度干旱,生活在渭北旱塬上的百姓饱受旱魃肆虐之苦,以致在合阳一带流传着“秦城和家庄,马尿泡馍馍。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这样的民谣。
为了给旱塬“解渴”,1975年,陕西省决定在关中东部规划建设一个抽黄灌溉工程。经过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一个堪称“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东雷抽黄工程顺利竣工。这个陕西省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电力提灌工程,为合阳、澄城、大荔、蒲城4县12个镇193个行政村(社区)的百姓送来了期盼已久的“救命水”。
4月29日,在黄河西岸,记者试图登顶东雷抽黄工程扬程最高的二级泵站,可惜1668个台阶只登到702个就没了体力。靠在一眼望不到头、直径达1.2米的抽水管上,记者远眺黄河,看她静静地流淌,听她将“人工天河”的故事娓娓道来。
东雷抽黄工程让渭北人民不再受旱魃肆虐之苦。陕西日报记者 姚志伟摄
13万民工把水送上塬
今年81岁的吉鹏飞,是当年东雷抽黄工程的一名技术骨干。“当时没钱、没办公场所,全是靠着13万民工发扬‘勒紧裤带干抽黄’的精神,用架子车推出来的……”4月29日下午,重返当年“战场”,吉鹏飞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5年2月,东雷抽黄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合阳县筹建,吉鹏飞和渭南市的“水利尖子”都会聚到这里。那时候,宿办合一的窑洞是从合阳县建筑公司借来的;所有人员报到后要先去背一捆麦草,铺在地上当床铺;指挥部分配任务时,把图纸铺在被子上,大家蹲着围成一圈听指令……很快,1.5万多名民工就集结到工地,摆开了战场。
为了加快进度,第二年秋收前,指挥部提出了总干渠建设工程“三年工期两年完”的奋斗口号,来自澄城、合阳、大荔等县13万民工纷纷投入会战。在此后的2个月里,总干渠沿线用白塑料布搭建的简易帐篷成片相连,野炊锅灶随处可见,无数辆架子车与120台履带拖拉机、60副自制混凝土碾压磙组成的壮美画面被载入史册。
千年古国存浩气,万里黄河起壮图。历经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79年起,东雷抽黄工程各系统陆续启用,1988年9月全部竣工验收,塬上系统交付使用。黄河之水上了塬,干涸了千百年的渭北旱塬终于“解渴”了。
东雷抽黄工程还有个昵称“高大新”。它扬程高,该工程最多处9级提水,累计扬程311米,加权平均扬程214米全国罕见,二级站净扬程225米至今仍为“亚洲之最”;流量大,枢纽一级站最大抽水能力每秒60立方米,即“每秒抽水量可浇一亩地”;设备新,尤其是东雷、新民、南乌牛3座二级站安装的8台黄河牌系列水泵,全国唯东雷抽黄工程所独有。
至今,东雷抽黄工程仍被中外水利专家所称赞,被誉为“闪耀在渭北旱塬上的水利明珠”。
吉鹏飞老人在回忆当年工程建设情况。 陕西日报记者 武丹摄
受炎热天气影响,露天樱桃得赶紧浇水,岳海林急得团团转。4月28日,他到大荔东雷抽黄灌区服务中心高北二支段反映情况。听到“最迟5月2日就能用水”的回复后,岳海林心里的石头一下落了地。
岳海林说:“东雷抽黄工程是咱灌区农民的福星。以前它送的是‘救命水’,现在送的是‘丰产水’!”
岳海林家在大荔县两宜镇西白池村。这里地域辽阔,土地平整,人均土地不少,但因为干旱,直到40多年前都只能种传统粮食作物,效益十分低下。“那时候小麦亩产只有150多斤,根本吃不饱。”
直到1981年,东雷抽黄工程乌牛系统开灌,覆盖到大荔县两宜镇一带。
“有了这‘救命水’,当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了700斤。”岳海林说,“水有了保障,近年来我和父亲便开始大胆尝试种植经济作物。”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岳海林家已经先后经历了“西瓜—桃—核桃—樱桃”4次产业更替。今年,第1座大棚樱桃已挂果,收入预计超过11万元。岳海林告诉记者,再过几天露天樱桃就上市了,樱桃成熟的关键期就那么几天,只要灌溉及时,效益肯定差不了。
水是农业的命脉,东雷抽黄工程就是渭北旱塬群众的“命根子”。
40多年来,该工程累计渠首抽水近40亿立方米,斗口引水(直接进地)21.44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910万亩次,为灌区百姓创造经济效益191亿元。昔日的“渭北旱腰带”早已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粮、果、蔬、渔生产基地。
黄河之水通过管道上了塬。 陕西日报记者 姚志伟摄
老灌区焕发新活力
大荔县双泉镇蔡家村的王建喜家有7亩地,全部种着冬枣和桃等经济作物。他坦言,相比粮食作物来说,经济作物费水多,每年冬天浇一回,春天最少两回,夏天再浇一回,这还都是“最低配”。
“不过,浇地不费事,多少年都是灌区推广的小畦灌溉,省水。更重要的是,水价写得明明白白,咱群众用水省心又放心。”说着,王建喜带记者来到不远处水渠边立着的一块蓝色牌子旁。
“这是我们的斗口用水明示牌。”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主任李焕新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实践摸索,2019年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推出这一举措。“每次开灌前,工作人员都会把引水流量、阶梯水价政策、责任人及监督电话等信息公布在明示牌上。一方面是给群众交一本‘明白账’,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群众节约用水。”
据他介绍,东雷灌区一直秉承着“节约用水”的理念,引导灌区群众节水、惜水,从源头上杜绝了大水漫灌。近年来,虽然东雷灌区年均斗口引水量已由初期的3000万立方米提高到9000万立方米,但是每亩次的灌溉水量都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2019年,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提出“节水灌区”理念,全面完善了工程设施配套,提高了用水效率,并已为灌区群众节约水费300余万元。
与此同时,“生态灌区”建设也已提上日程。4月30日下午,合阳县洽川镇镇长邢纪鹏告诉记者,该镇已在乌牛系统总干渠合阳段两侧栽植各类苗木20余万株,并以“疏堵结合”的形式在沿线生活区扎筑护栏1200米,放置大型垃圾箱16个。
不仅是洽川镇。去年以来,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针对流经居民聚集区的所有渠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环境大整治”,一个泵站就是一个景点、一条渠道就是一道风景、一处设施就是一个景观的理念,正在灌区群众的心里生根发芽。(记者 姚志伟 武丹)
“天河”强命脉 家园多光彩
毫无疑问,东雷抽黄工程是陕西水利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这个耗时4年多、动用了13万民工,克服重重困难才修建而成的“人工天河”,不仅一举改变了渭北旱塬千百年来缺水的局面,而且对渭南市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天河”强命脉,家园多光彩。如今享誉国内外的大荔冬枣、合阳红提、澄城樱桃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效,东雷抽黄工程功不可没。这个伟大工程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地处黄河中游的渭南市,在保护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都大有可为。特别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作为传统农业地区,渭南市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离不开以东雷抽黄工程为代表的水利工程的支持。
新时代,已经投用40多年的东雷抽黄工程必将有更大作为!(记者 姚志伟)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