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晒故我在 跑步经济学与“晒跑”心理学

14.01.2016  11:45

  2015年,跑步运动正成为时尚,跑步产业迎来井喷式发展,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便是明证。跑步之风,不仅席卷真实世界,更是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兴风作浪”。跑步,这项古老而孤独的运动,在商业和科技的力量推动下,正变得热闹起来,甚至有些喧嚣。

  我晒故我在

  打开朋友圈,晒跑无处不在。有人不甘于平庸的晒跑方式,醉心开发各种花式跑步轨迹图。

  这些晒跑达人开发出来的形状五花八门,他们硬生生地用双脚在地图上弄出了心形、热水袋形、水母形、高尔夫球杆形等,然后发到朋友圈,引来一片赞叹。除了晒出跑步的实力,网上还有教程教你如何晒出格调。一种最平易近人的晒法是,在跑步中途的便利店晒,最好手拿一瓶运动型饮料,既显专业,又能遮脸自拍。

  对很多人来说,晒跑是在刷存在感、刷社交圈、刷“我能你不能”。跑步门槛很低,一双鞋、一瓶水,便可开始用双脚丈量土地。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对晒跑族而言,都像是鲜花和掌声,既是鼓励又是监督。身边一个常跑步的朋友说,当你每次看到别人在晒,你会觉得整个世界好积极,唯独自己在偷懒。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拥抱跑步。在寻求认同、炫耀心理、科技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多重因素下,“晒跑族”日渐壮大。

  就怕你不晒

  晒跑族的壮大,是资本世界喜闻乐见的事情。为了使晒跑更加方便、有趣和持久,商业公司可谓下足了功夫。

  很多跑步应用中都有类似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的体验:设置一项任务,完成,并获得相应的成就和勋章。用户的每一次奔跑都被忠实记录,包括路线图、时长、步速等,每一次运动都有看得见的增长,并能分享给好友或者与其互动。游戏设计中的即时反馈机制等技巧,让跑步变得轻松、有趣。

  跑步应用设计者都开发出一整套训练体系和分级制度。一系列活动的出现,让跑步不再是一项“孤独的运动”。晒跑热的背后是不断升温的跑步产业。以马拉松赛事为例。它早已成一门多方共赢的生意。而主办方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相较于美国一年700多场的马拉松赛事,中国还处在刚刚起步的水平。在发达国家中,各类跑步赛事如火如荼,美国和日本参加各类跑步赛事的人口渗透率分别为6%和8%左右。而中国跑步市场仅仅相当于欧美市场10至20年之前的水平,还处于基础状态,想象空间宽广。

  所以,未来随着跑步产业的日渐成熟,晒跑热仍将延续。而如何在一片火热的朋友圈中晒跑晒出特色,还真得好好动一番脑筋。(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