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成果评价要做好三个结合

17.12.2014  13:58
  

评价一项智库研究成果的优劣,决不能只看一项指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全方位地评价,构建多元化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即时与延时、行政与学术兼顾。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推动智库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与转化,才能发挥智库评价在智库建设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现代国家公共决策的参与者和政府战略决策的提供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过重要批示,这不仅给智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毫无疑问离不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强力支撑。当前,各类智库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正以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应急性和长远性,在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合理地评价智库研究成果,建立科学的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尚缺乏共识。构建多元化新型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是智库研究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推动智库建设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整体上来说,多元化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 构建,应注重做好“三个结合”。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者的难点。长期以来,是以定量评价为主,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不同学科、学者和管理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智库研究成果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在科学评价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这两种方法均不可少。一方面,评价一项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大小,首先应当看这一成果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产生了多大的“可供量化”和“可资比较”的影响,如获得过多少中央及省部级领导人的肯定性批示,又有多少研究成果进入过中央或省部级党政决策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被领导批示次数越多、批示层次越高以及被采纳进入决策次数越多、决策层次越高的智库成果,就越是优秀的智库成果。另一方面,评价一项智库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还要看智库专业研究人员的认可程度,也就是“内行评价”如何。一般而言,得到同行评价程度越高的智库成果,就越是优秀的智库成果。

总之,对任何一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我们既要看显在的、可以数量化的指标,如研究成果被批示、采纳以及发表情况;也要看潜在的、难以指标化的社会影响与业内评价,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众所周知,智库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前瞻性。一项智库研究成果有没有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研究成果的成败。因此,前瞻性就成为评价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变量。但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往往注重对看得见、摸得着、争议少的短期效果的评价,即注重即时评价,而容易忽略智库研究成果前瞻性的考量,即延时评价。这就是说,对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既要考量其短期效果,关注研究成果在当下的意义和作用,注重即时评价,也要考虑其长期影响,关心在未来的用途和影响,看重延时评价,坚持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行政性评价与学术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适用性,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是智库研究的核心价值与追求。因此,能否为政府提供有效实用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或备选方案,尤其是能否为更高一级政府机构提供有效实用的研究报告、咨询建议或备选方案,便成为诸多智库机构评价智库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显然,这种评价智库研究成果的方法,采取或间接借用的是行政手段,可以称之为是行政性评价。智库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更高一级政府或机构的关注,说明这一研究成果质量较好。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些智库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得到高级别的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关注,却在智库研究同行内影响较大,在学术和思想上影响较远,比如在智库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在意识形态上的澄清、在重大理论上的突破等,这样的智库研究成果,同样是优秀的智库研究成果。也就是说,评价智库研究成果,既要看是否在更高一级政府或机构引起反响、转化为决策,也要看在理论、学术和思想上的创新度,做到行政性评价与学术性评价两者兼顾。

总之,评价一项智库研究成果的优劣,决不能只看一项指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全方位地评价,构建多元化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即时与延时、行政与学术兼顾。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推动智库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与转化,才能发挥智库评价在智库建设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