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岚皋县“三个三”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 多见面常联系 便民服务更精准
过去,偏远山村的群众到县乡政府办个事,都要走半天的路。如今,村里建起了便民服务室,村民办事不用频繁奔走了。2013年以来,岚皋县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多见面常联系”活动为载体,建立县、镇、村“三个三”便民服务机制,发动三级责任包联、建立三级便民机构、倡导三类定向关爱,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级包联责任到人
领导联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代办协办事项2万余件次
岚皋县石门镇芙蓉村村民陈益顺是烤烟种植户,2014年以前,由于技术不过关,烤烟常年种常年亏。当年,镇党委点将镇干部、原来村上的烤烟能手颜加东结对帮扶他。颜加东每周上门一次,手把手地指导,烘烤关键时候就住在老陈家。在颜加东的帮助下,老陈的烤烟打了翻身仗,光“中菊二”高等级烤烟就卖了3400斤,收入10万多元。现在,陈益顺也成了烤烟专家,带动芙蓉村40户村民种了160亩烤烟。
岚皋县采取领导联点、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办法,全县577名科级以上领导联系136个村(社区)党组织帮助发展,89个县直部门包抓83个贫困村促脱贫,776名镇机关干部包联4.2万户群众搞服务,1259名县直机关干部结对2000余户农村贫困户帮助增收。各包联干部“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每季度至少上门一次”,主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帮办各类事项。去年以来,三级包联主体累计收集民情信息7000多条,代办协办各类事项2万余件次,帮办实事9000多件。
便民机构建到门口
县、镇、村成立便民服务机构,平均缩短审批时限10个工作日
家住民主镇德胜村四组75岁的邱明义,几年前丢失了自己的户口本,民政部门也查询不到户籍信息,没有户口意味着办不了身份证,也就享受不了帮扶政策,甚至连住院手续都办不了……德胜村包户干部吴瑞晟向县民政部门及镇领导汇报了此事,通过一个多月的协调,最终为老人解决了户口问题。
针对群众办事找不到门、跑冤枉路的现象,全县建成县有大厅、镇设中心、村建服务室的三级便民服务机构。县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内部运行,入驻单位34个,设置办事窗口36个,可办理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362项,具体审批环节由中心确定接件窗口牵头领办,群众只需等取结果;12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张贴“帮办代办清单”,对管辖权限内的事项实行“一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对权限以外的事项提供全程代办协办;136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全天候受理群众委托事项。
三级便民服务机构成立以来,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时限内办结率99%以上,平均缩短审批时限10个工作日。
三类群体定向关爱
关注流动党员、外出务工人群、留守家庭,创新方式沟通帮扶
今年6月,常年在外务工的四季镇长梁村五组村民兰向军的母亲患病住院,由于老人不识字,对办理术后民政二次救助的程序摸不着门。身在山西的兰向军在镇便民服务QQ群里联系到了包户干部叶小曼。叶小曼立即上门收集相关资料,当天就替老人向民政所申请了住院补助。5天后,没有跑一步路的兰家二老的存折上,收到了876.5元医疗救助资金。
针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创业人群、流动人员留守家庭这三类群体,岚皋利用网络发起定向关爱行动。全县12个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站)和网络党组织,及时管理教育流入党员,在网上联系服务流出党员;各镇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外出群众”的模式,运用微信、QQ群等联系群众,回应群众呼声;同时,县委组织1360名教职工结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送关爱,安排581名医务工作者结对800多名老弱病残群众。
干部群众多见面、常联系,服务群众才能全覆盖、零距离。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推行“党员干部与群众多见面常联系”工作机制后,全县党员干部与群众接触沟通多了、下村到户跑得更勤了,群众得了方便、受了实惠,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变成“熟人”、成为“亲人”、彼此成了“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