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气•接地气•扬正气
充满生气、气韵生动,是秦腔现代戏《家园》给人的第一印象。
古人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乃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它是一部文艺作品的内在精魄,是物我感应的中间桥梁,文艺作品正是倚仗内在之气的浩浩荡荡,才得以触发观者各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一部文艺作品有没有内在之气,有什么样的内在之气,内在之气足或不足,直接决定了它的品次高下和受欢迎程度。因此,创作提炼作品之气,也就自然成为秦腔现代戏《家园》的编剧们反复思考斟酌的问题。几年来,《家园》四易其稿,从最开始聚焦“物质扶贫”,到关注“精神家园的重建”,再到结合“精准扶贫”的时政热点进行剧目改编,最后升华至不忘先烈前辈的家国情怀,其中既有历史的回望,又不乏美学的审视,既有当代的求索,又不乏人民的观点,作品的艺术张力得以不断凸显、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升、内在气韵得以不断升华,足见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气韵生动,是内容与形式的浑然一体。《家园》中除了对思想性的苦苦求索之外,主创团队对于作品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力同样苦心经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细节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又与《家园》的内在风神气骨相得益彰,令人过目难忘。如对于戏曲程式化动作的创造性使用。《家园》主要人物形象市委书记张安民和受灾群众一起在泥浆地上徒手挖掘那场戏,创造性地利用戏曲程式化的动作配以传统打击乐节奏,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既“化”入了剧情又烘托了紧张气氛,看起来既有老戏的规矩,又不乏新戏的味道,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基因,又不失对传统程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如,在唱段设计上,张安民与众局长开会一场戏,采用大段传统言前辙唱词,悉数受灾群众搬迁过程中的各种“难”,尽管千难万难,但还是要为群众排忧解难,此处连珠炮式大段唱词的巧妙编排,不禁令人联想起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里那段经典的“当官难难当官”戏词,同样是用排比的手法铺陈,让观众既欣赏到了精美的唱腔,又理解了剧中人物的苦心,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广接地气、不端不装、真实可感,是该剧的第二大特点。剧中的每个角色鲜活、立体,不装腔不作势,充满生活气息。作为市委书记的张安民,面对困难也会动摇,也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是省时省事省钱的就地重建还是费时费力费钱地避灾移民?尽管家遭大难,但安土重迁的传统习俗浸染着村民的心绪怎样化解?张安民经常陷入思想的对撞与深切的忧虑之中。该戏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既刻画了张安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内心挣扎与思索,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爱憎分明的真性情,他的性格层次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状态饱满。剧中其他人物如村支书王星、村民小梅奶奶、柱子媳妇、傻子等角色,同样塑造得可亲可敬可感,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有对幸福未来的执着追求,也有对人对事的斤斤计较,这样的角色,增加了该剧的真实质感。
《家园》的语言也很接地气。“罗罗面面,油馍串串。猪肉扇扇,蜂蜜罐罐。我娃是个福蛋蛋……”这段源自陕西民间歌谣的唱词,在《家园》里多次出现。每当这段唱词响起,仿佛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壮丽秀美的秦岭汉水之中。剧中还不乏带有强烈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的方言土语、歇后语、俏皮话等,尤其是尾声时村民用华阴老腔展示了搬入新家的喜悦心情。在保持秦腔板式韵味不变的前提下,一些唱段中还融入陕西民谣、华阴老腔等地方元素,让全剧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味。
《家园》的第三大特点是谱写了一曲时代正气歌。该剧让观众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给麻子沟村村民人身财产与心灵造成的重大损失和创伤,但它又没有停留在片面展示苦难中的挣扎和绝望,而是更加浓墨重彩地礼赞了人们在苦难中的守望相助、不屈不挠,始终怀抱生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憧憬。该剧展示了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大灾大难面前,在面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诉求时的畏难情绪、懒怠心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但它更是塑造了张安民、王星、柱子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强烈政治定力、不动摇、勇担当、勤作为,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敢碰硬、善谋划、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新时期党的好干部形象。《家园》既展示了受灾村民安土重迁、求稳怕变、斤斤计较等看起来有点保守的小农心理,但更是赞扬了他们危难时刻深明大义,万众一心共抗灾难、重建家园的朴素的精神觉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从《家园》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精神的光辉,真正看到黑暗中有微光、人间有大爱、众志成城有力量,鼓舞人们拨开阴霾奋力前行,相信不远处的前方就是希望和阳光,它是一曲弘扬正气、礼赞骨气、传播人间大爱的时代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