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
——写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闭幕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光明日报通讯员薛斌
10月15日晚,历时4天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南昌大学“中科光芯-硅基无荧光粉发光芯片产业化应用”团队获冠军,其项目技术产业应用已涵盖户外照明、家居照明、教育照明、特种照明、农业照明等领域。而获亚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发天信-万米高空无人守护者”团队正向着建成国内首家拥有全系列机种的大型无人机航空公司而努力。
这是一次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事。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高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其中1085个优秀项目入围总决赛。
青年学子们,在“双创”大赛上大展风采。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在赛事期间举办的“慧秀中外”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展厅门檐上印着的这8个字,洋溢着“双创”学子们面对未来的豪气。
2015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幕。“大赛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支创新创业的最有生命力、最有活力的新锐大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
据统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7年来,累计有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许多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在大赛集中亮相,项目成长持续带动新经济发展,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有8.5万个企业为开展项目直接提供就业岗位73万个,上下游的联动间接就业460多万人,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大平台。
一个个新颖先进的参赛项目,吸引着诸多观众的关注。鲁东大学“固土成型技术领航者——全国首创‘一剂多用’土壤粘合剂”项目,有效解决了植株移栽中散土致死问题及边坡防护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研创科技——厘米级物联定位领航者”项目,是颇具前景的室内物联定位技术。浙江大学“Goprint——多功能智能打印机先行者”项目,能将打印机缩小至钱包大小,让随时随地打印变为现实;南昌大学“珍蚌珍美”项目团队,其优质蚌苗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5个省份2个直辖市,项目治理水面总面积超过1万亩,建立了5个项目示范基地。“珍蚌珍美”项目团队成员阮庆欣说:“我学的是农学专业,这就要求我们要走进农村、走进一线,了解我国农村的现状,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连续举办7届的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锻造出一支又一支敢闯会创的青年生力军,也撬动起深入高等教育肌理的教育改革——3万余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相继开设、3.5万余人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相继建立、200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相继建设。
目前,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累计约34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总计超过58亿元的资助。
从第三届大赛开始,组委会从参赛学生中招募百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启“红旅”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乡村、革命老区,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创业温度——今年全国共有2586所院校的40万个创新创业团队、181万名大学生扎根革命老区、城乡社区创新创业,共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多家,签订合作协议3万余项。
“青年学子投身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为老区带来更多的光和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南昌大学“珍蚌珍美”团队负责人邹青青说。
良好的创新创业成果,也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库”。
“创新创业大赛这种聚合与比拼,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力量积蓄,创新创业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吴岩认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学生敢闯会创的可贵素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为当代大学生绽放自我、展现风采、服务国家提供了新平台,为世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7日02版)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