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重生:朱鹮幸福的栖息地 朱鹮与湿地相伴重生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 况元媛 惠鑫 尚磊)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总书记的要求在陕西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省洋县曾经是朱鹮最后的栖息地,全世界仅剩下7只在这里生存,随着近些年陕西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恢复湿地资源,终于使朱鹮在陕西得以重生,更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家园。
又是一个阴雨天,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味道,充沛的水资源,滋养着汉江两岸湿地中每一个生物,在这个水草丰富、鱼虾肥美的地方,世界珍禽——朱鹮进入了繁殖期,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有300多只朱鹮宝宝在这里诞生。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管理局野外保护科副科长李明昌:“吃的挺好的,吃完了,都是大鸟弄得泥鳅还有小鱼小虾,诶呦,两个小的干仗呢。”
李明昌,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工作了25年,每天的工作就是和生活在湿地上的朱鹮打交道。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管理局野外保护科副科长李明昌:“这个地方你看,这片湿地,原生态的没遭破坏,朱鹮选择这个地方最大的方便,一早一晚孵小鸟的时候可以在下面来找吃的。”
这样的原生态河流湿地现在在保护区随处可见,56万多亩的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占了近一半,其中10万亩的河流湿地中,丰富的小鱼、小虾、泥鳅……吸引着1300多只野生朱鹮和其他涉禽鸟类在这里觅食、栖息。然而几年前,这里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管理局副局长王超:“我们这个保护区非常特殊,人为活动比较多,所以人为活动对湿地的干扰和破坏比较大。还有倾倒生活垃圾,随意向湿地排放,还有包括采砂、采石。”
我省林业部门采取“增加水域”、“种草植树”“围栏封育”的方法,让这片河流湿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保护区内,还有17万亩能为朱鹮等涉禽鸟类提供大量食物的人工湿地——水稻田。在全沟村,200多亩连片的冬水稻田静静地等待着几周后的插秧。一大早如约而至的白鹭和朱鹮,在这里大快朵颐。
被翻犁松软过后的泥土里丰富的泥鳅、黄鳝和蚯蚓、甲虫是朱鹮们的最爱。
洋县黄安镇全沟村村民王技正:“最多的一次有三四十只,一群一群的飞,飞到这在田里觅食。像牛耕田的时候,它就跟在后头,离得很近。”
与河流湿地最大的不同,这里不仅是朱鹮的觅食区更是人类的产粮地。前些年为了灭虫增收,农民一度大范围喷洒高浓度农药,到了冬季,稻田干涸杂草重生,导致大面积湿地污染严重甚至弃耕荒废。为了保护朱鹮的觅食安全,省林业部门与农户协商,提供资金补贴,补偿农户不打农药带来的减产损失。同时帮助当地大力发展种植无公害“有机水稻”“有机蔬果”,结果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商品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大自然的生态效益完全展现,人类与朱鹮的生存实现了 “和谐”相处。
朱鹮——这个曾经濒临灭绝的精灵,如今在陕西大地随着湿地生态的恢复——得以重生,2013年,32只朱鹮在人们的保护下,从秦岭以南的洋县成功迁徙秦岭以北的铜川沮河湿地,繁衍生息。2014年,30只朱鹮,落户宝鸡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今年5月第一只二代朱鹮成功诞生……现在,无论是在山清水秀的陕南,还是在白雪飘飘的秦岭以北,每一处朱鹮的栖息地,都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