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过农民,深知传统农民的艰辛不易。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的福祉。”9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说。
会上,李克强等国务院有关领导听取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和安徽省及云南红河州、福建晋江市、山东桓台县马桥镇负责人汇报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做法和建议。他说,新型城镇化事关国家现代化大局,这步棋走好,是远近结合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李克强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是写好“人”字。要改革创新、试点先行,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总是习惯于什么都要“管起来”,这种方式必须要改!
在听取地方基层负责人汇报时,李克强屡屡与发言者互动,提问直接,回答也坦率,会场不时出现热烈交流的场景。
云南省红河州党委书记杨洪波在发言中说,红河州大量土地是低丘缓坡地带,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城镇、产业“上山”发展的新思路。李克强对此十分感兴趣:“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非常有限,红河州的经验值得好好研究推广。”
他要求有关部门要在切实保护生态、防范地质灾害的前提下,鼓励基层更多大胆探索。
“我们有些时候,地方自己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结果只要一总结经验,政府就要拿过来,要推广就要先审批!”他加重语气说,“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总是习惯于什么都要‘管起来’,这种方式必须要改!”
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
李克强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在“三个1亿人”上做足文章,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李克强指出,中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推进城镇化要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分类实施,试点先行。国家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确定了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当前,尤其要以中小城市和县、镇为重点。
他解释说,之所以叫“城镇化”而不叫“城市化”,因为一方面,13亿中国人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城镇化;另一方面,从国情出发,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还要有“镇”作为依托,发挥连接作用。
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
他分析道,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面临两大障碍。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的问题。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根据进城农民的能力,并创造必要的条件,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
他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的市政配套。“各地都在实验,目前看有两条路:一条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发行债券开展融资;另一条是创新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经营,对于污水管道、自来水厂这些运营成本低、年回报率高的项目,要勇于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吸引有意愿的民间资本进入。”
他提出,在解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上,要给地方留有弹性和余地,让试点地区加大探索脚步。
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弹性和回旋余地,空间比较大,而城镇化就是这巨大的空间之一
他说,去年以来,中央政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奋发有为,没有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而是通过定向降准,进行结构性定向调控。而城镇化同样属于“定向调控”的重点内容之一。
李克强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前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综合载体作用。“各部委都要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让不同层面、类型的62个试点城市通过改革创新成为全国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和‘龙尾’,以点带面,龙头龙尾舞起来,就可以带动中间的大部分地区也舞动起来。”(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责任编辑/张维
李克强:新型城镇化贵在“新”写好“人” -
西安10:05 23.09.2014 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