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超:艺术的本真是追求回家的路
新华网陕西频道3月6日电(记者梁爱平、李华)春节前,46岁的李小超去了宁夏西海固,那里极度干旱少雨,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是一个礼拜后,他觉得那里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天,那么蓝;人,那么淳朴。让我找到了10年、20年前回到老家、回到乡村的感觉。”
回归家乡
作为雕塑艺术家,李小超的作品不曾离开黄土。他的陶塑作品展现了黄土地上秦川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寻回带有浓厚关中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场景。
1989年,李小超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当年,他被分配到咸阳大众剧院做美工,工作是画广告牌。今天演什么戏,他就画什么广告。当然最痛苦的是,他还被剧院要求推销秦腔戏票,一个人都不认识,推销起来异常艰难。
后来,大众剧院和新华书店合并,让他站柜台售书,他说他不是做生意的料。于是,思考良久,他告别剧院,回到家乡——礼泉县烟霞镇西一村。
那年头,没有工作,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他彷徨,孤独,但为了家庭和刚出生的孩子,他寻了一份在高空画广告的差事。就这样,一边打工,一边在乡村转悠,画画。
渐渐地,乡村的青砖、瓦块,老屋让他着魔……
于是,他把这些画出来,画多了觉得不过瘾,又把它们捏成了泥塑,因他自幼喜欢玩尿和泥。日子虽然平淡,精神却很富足。他告诉自己,搞艺术就像农民种庄稼,通常辛勤耕作了,土地就会好好回报。就这样,他在土地上找营养,在乡村找“美”。
或许机缘就在一瞬间。1993年,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他读后欣喜若狂。因为《白鹿原》里的场景,和他想做的“八百里秦川风情卷”陶塑不谋而合。“如果能把《白鹿原》做成陶塑,肯定好看。那么多人物,对自己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