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 李玉山:扎根黄土地 科研一辈子
李玉山教授是我国土壤水分学科开创人之一,他从江南水乡来到杨凌农科城,一待就是近60年,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82岁的李玉山教授在杨凌曾任国家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虽然早已离休离开了一线,但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却并未停止。不久前,他用三年时间整理编著的又一科研成果文集刚刚出版。
我国土壤水分学科开创人之一李玉山:“这本书就是2015年刚出版的,实际上我的工作都在题目之内,就是土壤水和生产力的关系。”
几十年来,李玉山教授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洒在黄土高原上。他以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为起点,提出了“土壤水库效应”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上世纪60年代,他首次系统地阐明了土壤深层储水、消耗、补给和利用规律,证明了施肥可以增强作物利用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能力,可大幅提高产量,这就是著名的“以肥调水”理论,在农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旱地农业实践。
李玉山:“研究土体里面水分的运动相当于一个水库,怎么供应作物,(提高)产量,还有树、草的生长,这个相互关系,这里面研究之后,土壤水库效应,就是它像普通水库一样可以蓄积降水,可以调节水供给作物利用,在旱年它可以发挥作用。”
李玉山教授的妻子唐克丽与李老在同一单位,也是一位农科专家,上世纪80年代,她用五年时间跑遍了甘肃、内蒙、陕西等6个省区,主要研究各种地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原因,由她带领的课题组提出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治理途径”,为开拓土壤侵蚀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老说,他们夫妻两人的科研同属一科,又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相辅相成,所以一直以来,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如今虽然他们已经年迈,但科学研究却不能停止,更重要的是由他们培养的一大批农业科研领域的学生,现在许多已成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让他们感到十分欣慰。
李玉山:“科学研究不能猴子掰包谷,天天变,要坚持和持续性,一个题目做5年、10年、20年,但是不是我做了,自有后来人,我的学生他们这一代(接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