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在身边丨 一位80后村支书和他身后的一片高效田

20.06.2018  22:50

  践行者·画像

  姓 名: 李 波

  职 业: 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党总支书记

  个人荣誉: 海盐县优秀共产党员、海盐县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嘉兴市党代表

  践行感言: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就是要干点实事,撸起袖子加油干,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北团村,曾经是海盐县村级集体经济重点扶持村。2006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来到北团村调研,村里橱窗等至今还张贴着当时珍贵的照片、媒体报道等。

  出生于1980年的李波,是土生土长的北团村村民。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成长会和这个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7年6月29日下午3时许,刚从街道开会回来,李波又来到了离村委会大约2公里处的一片农田。突如其来的一场阵雨,让李波有些措手不及。没有撑伞,他走在田埂上,健步如飞。在一处芦荟大棚内,农民们正在给芦荟盖膜。整片农田里,茂盛的芦荟,饱满的甜瓜,无处不蕴含着丰收的喜悦。见到李波,一位年过七旬的阿姨放下手中的活,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李书记,又来了啊。

  望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200亩土地,李波颇感欣慰。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的荒芜地。就在最近的2年多时间,李波来这里不下200次,烈日骄阳里,寒风凛冽中,都留有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如今,荒芜地蜕变成为肥沃的农田,并交出了一份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秀答卷”。

  

  践行者·故事

  辗转求助

  从地图里翻出“宝藏

  2013年12月,李波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担任村支书。一上任,他就碰到了难题。

  多年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仅靠140亩的海涂地和一家石料厂的租金“勉强度日”。到了2014年初,村里石料厂的租约到期,并被迫关停。这意味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了一大半,“2014年全年只有20万元。”李波回忆道。

  作为30岁出头的村支书,如何迎难而上,让村民富起来?李波冥思苦想,“只有跑起来,找起来。

  那段时间,他只要一有空,就往街道各个部门跑,寻找帮扶。在跑了街道各个部门将近20次以后,李波得到一个消息——国家鼓励造地改田项目,这个消息大大拓宽了李波的思路。

  “村里会不会还有未被开发的土地资源?”李波来到街道国土所,打算把村里的所有土地资源重新梳理一遍。无意中,他在街道国土所所长杨伟斌办公室的一面墙上看到街道的一张地图,这在李波眼中好似一张“寻宝图”,他一遍又一遍地在地图上寻找北团村域范围内的“宝藏”。

  

  “你在这张纸质地图上找吧,仰着头看地图太累了!”杨伟斌看李波那么执著,就拿出了一张同等大小的纸质地图摆在桌上。这已经是李波第五次来到这个办公室了。

  “这片地,应该符合造地改田项目要求!”李波兴奋地发现,桌上的这张地图上显示,在村委会附近,有一片大约200亩的林地。然而,他再抬头一看,墙上的那张地图上,显示的这片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到底是林地还是耕地?为什么两张地图上标注的土地利用类型不一样?街道国土所立刻向县国土局反映,查证核实后的结论:这的确是林地。

  

  这片由李波跑了20多次仔细“挖掘”到的200亩地,成为他破解第一道难题的关键。

  造地改田

  积累了“第一桶金

  李波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那片荒芜地时的心情。地里只有一片枯草、枯树、杂乱的小土丘,大部分是泥沟,排水渠已经破旧不堪,地势低洼之处,还被水淹了,整片地只有一条水泥路穿过。

  眼前虽然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但李波心里却感到幸福极了。因为他知道,这将是一片可以盘活资源、撬动资金并带动全村人勤劳致富的“宝藏”。

  到村里,李波立刻召开党员会议、班子会议以及村民代表大会,向街道申请把这片地做成造地改田项目,街道领导来到现场察看后,给北团村拨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

  200亩地涉及到将近100户农户,项目启动之初,也有农户并不支持,在李波和村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所有农户的认同。

  造地改田工程在2015年6月正式启动,高低不平的土地要平整,排水渠要重建,为了跟进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李波全身心扑到这片土地上。

  2017年的七八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烈日炎炎,李波头戴草帽,豆大的汗珠冒出来,一天下来衣服上布满白色的盐斑,李波每天在工地上协调处理琐事,早出晚归,一门心思扑在工程上。

  过完那个夏天,皮肤白皙的李波被晒成了酱色,手臂还被烈日晒得起了水疱。在他的办公室,李波还保存着当年的照片,他拿出一张,“你看看,当时我像‘非洲人’。

  李波拼命工作的状态,令家人有些不理解,看到丈夫被晒得判若两人的时候,李波的爱人也忍不住心疼地说:“难道每个村支书都像你这样没有一天在家,从来不照顾儿子的吗?

  为了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集体致富,只能舍弃小家。2015年,李波踏上这片土地的次数不下100次。

  造地改田项目共得到了财政补助500万元,李波为村里积累了“第一桶金”。有了这桶金,李波盘活资源,把资金有效运转起来,他联合周边村参与建设“群利大厦”商务楼宇项目,建设标准厂房,赚取租金,为村里新增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荒地变良田

  带动全村人勤劳致富

  200亩荒地“转身”变耕地,立即成为“香饽饽”,几个承包户在这里种植了水果、蔬菜等。

  2017年6月,承包户张建云正忙着采摘大棚里的甜瓜。他承包的110亩地都种了甜瓜,每亩产量有三四千斤,“卖完甜瓜,就要准备下半年的大棚蔬菜了!”张建云对下半年的种植信心满满。

  而在万福祥承包的芦荟地里,70岁的北团村村民张卫囡正在对芦荟进行盖膜,“夏天温度高,要把大棚拆下来,给芦荟盖膜,这样既可以防晒,又能保证通风,到了秋冬季节,再把大棚建起来!”张卫囡告诉记者,她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了,除了每年能拿到租金以外,还会来这里工作,一个月有1300多元的工资收入。

  一边是喜悦的丰收景象,一边是忙碌的工作状态,一边则是悠闲的养老生活。

  如今,这片200亩的肥沃良田,每亩年产效益达到1.5万元以上,农民的稳定租金收入加上工资收入,每户每年能增收1万多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村里还成立了劳务合作社,闲下来的农民都可以通过劳务合作社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

  “只要你肯干,就有活儿干!”在如今的北团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李波带领村民勤奋致富的生动写照。

  从2014年到2016年,北团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3倍。最近3年,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幅保持了两位数。

  李波又一次来到这片200亩土地,新的征程已经在李波心里勾画,在不久的将来,新的梦想将在同一片天地里再次绽放……

  践行者·点ZAN

  这个村支书,我们选对了!

  北团村村民张卫囡:我认识李书记好几年了,这小伙子靠得住,做事情细致,脾气性格好,服务态度好!

  北团村老党员陈汉良:小李工作负责,心思活络,跟着他的思路走,没错。这个村支书,我们选对了!

  农田承包户张建云:李书记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他的心里记挂着这片农田,地里收成好,也有他的功劳。

  北团村村干部张建红:李书记工作尽心尽职,一心一意为集体利益着想,而且做事非常细致,处事非常周全,对待村民非常耐心,我们都很佩服。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