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长安》:揭开一段尘封60多年往事
近日,在西安一藏家手中发现一本1954年5月西安市文史研究馆组织发行、周君南主编的研究诗圣杜甫在唐长安生活、活动、成就的文史资料,经专家考证,《杜甫在长安时期中的史料》,是一部当代人研究杜甫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部书还可以看到尘封60多年的一段往事。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尊崇为“诗圣”。杜甫研究历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对杜甫的研究较为活跃,如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出版的《杜少陵诗集详注》,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1957年分别影印的《杜工部诗集》和《宋本杜工部集》,中华书局于1958年出版的《钱注杜诗》(钱谦益),1961年出版的《读杜心解》(浦起龙),1962年出版的《杜诗镜铨》(杨伦)和《读杜诗说》(施鸿保),1963年出版的《杜臆》(王嗣奭)以及1964年出版的《杜甫资料汇编(唐宋部分)》(华文轩),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由四川省文史馆编的《杜甫年谱》,中华书局则分别于1962年12月、1963年2月、1963年9月出版了《杜甫研究论文集》的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等,这些杜诗文献的出版和整理研究工作,对保存和传承杜诗文献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为推进杜甫研究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杜甫在居不易的长安一共呆了10年,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奠定了他在中国的文学地位。上个世纪的五十年初,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的请求,是为直辖市的西安市政府责成1953年2月成立的西安市文史馆开展杜甫在长安的专题研究。著名剧作家、首任西安市文史馆馆长范紫东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由周君南担纲。
周君南,字严盦,一字淑楷,清末宁乡人,自幼好学进取,胸有大志。幼随叔祖宦游苏杭,中学时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得识革命先驱黄兴。民国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经济系,与吴宓友善。北大毕业后,即回上海公学任教,兼《新群》杂志社社长。曾与湖南陈绍休、彭璜、毛泽东等人联名向北京府院呈告张敬尧十大罪状。后应新加坡崇孔中学之邀执教,因教学治校有方,主持校务多年。民国十七年,应安徽省主席刘振华之邀回国,先后担任安徽怀宁、合肥县长,驻赣绥靖公署秘书等职。二十一年初,安徽省政府试行首席县长制,领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旌德、绩溪7县。11月,取消首席县长制,改设安徽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署治宣城),周任督察专员兼任宣城县长。二十四年,周解职回湘,后被选为湖南省参议。并在宁乡投资实业,与人在煤炭坝开办煤矿获利。解放前夕,程潜等人暗中商议和平起义被特务跟踪,后于周宅中商议有关事宜。最终,104名长沙各界军政要员、社会贤达签字通电全国,宣布长沙和平起义,周亦为其中之一。解放后,运动风起,周遂远避他乡,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陶峙岳将军(周的姐夫)安排入西安市文史研究馆。在此期间,他编写了《杜甫在长安时期中的史料》。不久,周作为地主反动官僚从西安押回原籍,于1959年5月被迫害致死,时年67岁。
在测绘地图、拍摄照片、拓片、研究史料和方志的基础上,西安市文史馆组织组织专家学者对杜甫在长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最终形成《杜甫在长安时期中的史料》一书。由“说明、实物资料征集、文献资料征集、附录评注杜诗书目、杜诗有关城南胜迹简略说明”五部分组成,资料翔实,论证严谨,文风朴实,是当代研究杜甫的一部佳作。可惜由于是油印本和主编本人的原因,没能正式出版,发行量不大,流传不广,但从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上看,可圈可点。《杜甫研究学刊》刊登的《杜甫研究一百年》论文,专门将其列入新中国五十年代研究杜甫的重要文献。相信随着对此书进一步研究挖掘,其价值还将继续凸显。为此,文史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公开出版集史料性、学术性、地域性为一体的这本著作,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尘封了60多年的老一辈学者的智慧和心血。(记者 陈怡文 通讯员 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