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去了又来 我们应如何面对冷酷的“拉尼娜”?

06.11.2021  09:54

  说起上一个冬天,仍然让人“瑟瑟发抖”。四场“霸王级”寒潮丝毫不留情面,狂风、雨雪混杂而来,全国不少地方气温创下新低。

  寒潮为何频频来袭?“幕后推手”拉尼脱不了干系。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当时称,其中一方面原因是,拉尼娜事件持续,引导冷空气频繁南下。

  从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这一场拉尼娜事件持续近七个月。但是暂别数月后,如今,它又来了。

  拉尼娜对全球冬季和夏季气候影响示意图 本文图片均为微信公众号“国家气候中心”图

   拉尼娜为何方神圣?

  与厄尔尼诺事件大致相反,拉尼娜象征冷酷。

  它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出现大范围偏冷,并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这两者被认为是可能导致全球异常气候的重要原因。

  最近,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些活跃。今年3月刚结束异常偏冷,在夏季短暂升高后,7月又开始下降,9月被监测到迅速下降。当这个区域的海温偏低0.5℃持续5个月及以上,则确认为是一次拉尼娜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10月22日宣布,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今年冬季将出现一次拉尼娜事件,判断弱至中等强度。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历史资料,自195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了16次拉尼娜事件。其中,仅出现过1次强拉尼娜事件,时间为从1988年5月开始持续到1989年5月;有9次中等强度事件;其他均为弱事件。上一次拉尼娜(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则是中等强度事件。

  2020年3月~2021年10月,Nino3.4区的海温指数。

   冷还是不冷?

  拉尼娜到来,会让人“冻哭”吗?

  确实,总的来说,拉尼娜事件容易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南方地区的水汽条件也会明显偏差,降水成为“困难户”,天气会更干燥。

  然而,冬季偏冷,并不会每次都与拉尼娜如影随形。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出现拉尼娜事件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而1950年以来,有5个拉尼娜年气温是偏高的。

  195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拉尼娜事件

  实际上,拉尼娜是一个气候大背景。

  拉尼娜对我国的影响,沃克环流起到了中间作用。简单来说,赤道海洋表面东西面的水温有差异,从而产生了一种纬圈热力环流,这就是沃克环流。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沃克环流加强,它会吸引更多冷空气南下,间接让我国变冷。

  不过天气环境复杂多变。除了拉尼娜,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因素还有很多。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李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还有北极海冰、西伯利亚积雪、青藏高原积雪、北极涛动等等,他们互相博弈、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冬季的走向。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同样强调,“大的气候背景固然会产生影响,不过对于具体某一个地方,还需综合分析天气系统是如何控制的。

  所以,冬天冷还是不冷,不能简单粗暴只看拉尼娜。

   极端天气也会到来?

  过山车式的气温起伏、极端性寒潮、破纪录的降雪等异常天气,也是拉尼娜在暗中作祟?

  回顾过往,2008年的雪灾是一场创伤。

  2008年1月10日开始,我国接连遭遇四轮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那次气象灾害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严重。很多地区50年一遇,部分地区百年一遇,实属历史罕见。

  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如何恶劣?中国天气网分析称,当时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而彼时强烈发展的拉尼娜事件则是引起大范围环流异常和低温雨雪冰冻的“幕后黑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郑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造成2008年灾害性天气的,有拉尼娜、中高纬环流和热带MJO(热带季节内振荡)活动等众多因素。

  再看今年,天气也不对劲。上海在内的多地先是经历了异常强势的秋老虎猛冲KPI,迟迟不肯退去。然后,随着一股强冷空气南下,大家又猝不及防地体验了一把春夏“”冬。

  10月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不少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南方多地寒冷程度甚至堪比冬季。不少网友疑问,这是拉尼娜发威了?

  对此,李超解释,秋冬季节大气环流有所调整,10月中旬的强冷空气南下,标志着今年夏季风的撤退,冬季风登场。在拉尼娜背景下,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为入秋以来的低温事件提供了气候背景。“但是,每次的具体天气过程受影响的环流条件是不一样的,近期寒潮的异常程度,与此次拉尼娜事件有没有显著关联,还需进一步分析。

  这样看来,拉尼娜确实和异常、极端天气有勾结,不过倒也不背所有的锅,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今年内“一拉刚平,一拉又起

  和上一次相比,这次的拉尼娜不太一样。

  李超告诉记者,此次拉尼娜发展较为迅速。“9月以来,Nino3.4区,也就是主要监测关键区的海温快速下降。根据预测,Nino3.4区的海温距平指数(某一区域海面水温和常年平均值之间的差值)还将继续下跌,可能会超过上一个冬季。

  通常用Nino3.4区的海温指数,用于反映厄尔尼诺_拉尼娜事件状态。

  “一拉刚平,一拉又起”,今年还是个“双拉尼娜年”。上一次拉尼娜(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还在眼前,连续两年冬季发生,“双峰型拉尼娜”来了。

  如同大自然平衡的一环,冷暖交替的海温变化一直存在。李超说,一般而言,拉尼娜现象结束之后,海温会回到中性或偏暖状态,“双峰型拉尼娜”现象较为少见。

  毋庸置疑,名称霸气“翻倍”,“双峰型拉尼娜”对大气的影响也会更加显著。李超分析,受其影响,在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1月和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偏强,发生阶段性极端强降温事件的可能性也将加大。

  11月4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今冬气候预测,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李超预计,我国今冬明春的气候条件“不大好”。农业生产、人体健康、能源供给、交通运输及森林防火等方面,都可能会遭遇一些麻烦。

  具体来看,北方地冬小麦可能会因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导致抗寒锻炼时间缩短。而南方油菜产区却会因降水偏少,可能出现旱情。对个人健康而言,气温波动相对变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同时也会给新冠病毒的传播“助纣为虐”。

  更何况,全球变暖的大背景让气候琢磨不定,今冬叠加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情况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就此次拉尼娜事件而言,公众需要更加关注天气预报,实时了解天气变化,并积极做出生产、生活方面的应对。”李超说。

  沧海一粟,对拉尼娜奥秘的探索,还在进行。

编辑:黄坤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