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杨官寨遗址再现重要考古发现 5500年前西安或已建城
目前的官方资料显示,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
而近日高陵杨官寨遗址最新的考古发掘,或将西安3100多年的建城史提前至5500多年前,当时的人类还处于史前文明时期。
高陵杨官寨遗址地处泾渭交汇处西北约4公里的泾河北岸,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首次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型墓地
2015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遗址东部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时,再次取得重要收获,揭示出一片基本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大型成人墓地,随即,杨官寨考古队在该区域展开发掘工作。
昨日,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最新考古收获。据杨官寨考古队领队杨利平介绍,这片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外的东北部,西距东段环壕约53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目前实际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已发现庙底沟时期墓葬339座,墓葬分布得极为密集,初步预测总数在2000座以上,规模空前。
据介绍,本次清理的墓葬以偏洞室墓为主,兼有少量竖穴土坑墓和半洞室墓,其中的偏洞室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同类遗存,将偏洞室墓的出现年代提前了近400年。
聚族而葬或为居民公共墓地
本次发现的庙底沟文化墓葬规格基本相近,都是小型墓葬,且随葬品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一个墓穴埋葬一个人,陪葬品没有太大差别,应该是身份比较对等的普通人。”杨利平说,对比早年在杨官寨遗址聚落环壕西门址两侧大量出土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二者反差鲜明,因此推断这批墓葬应该是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时期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该墓地内的墓葬分布如此密集,但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庙底沟时期的墓葬之间存在有打破关系,且所有墓葬均排列较为整齐,在部分墓葬开口平面的东端或西端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有可能为“幡”类墓上建筑遗存,用来标识单个墓葬的位置,证明当时的人们在营建墓葬的过程中曾经过一定的整体规划,类似于后来文献记载的“凡邦中之墓地,万民所葬地”,并可能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持。
杨利平介绍,目前已与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通过DNA全基因组测序的手段,全面探索墓地中葬人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并辅以碳十四测年得出的科学数据,对个体进行早晚排序,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史前族群谱系。这也是在相关领域内开展的首次尝试,对于人群血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极具启发意义。
为西安建城立都提供了最新佐证
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2007年~2008年,在对遗址北区进行抢救性发掘中,发掘仰韶时代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个、陶窑16个、瓮棺葬24个及一些其他遗迹,其中,“庙底沟时期聚落环壕”的发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2008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环壕是古代城市的城市防御设施,遗址的环壕呈对称布局,整个呈大致的方形,这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对称结构的城防设施先声。”杨利平介绍,仅北区发掘的环壕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按仅是整个环壕四分之一估算,杨官寨遗址环壕面积将近百万平方米,而位于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庙底沟文化村落遗址面积仅为24万平方米,由此推测位于杨官寨的应该已是城市建制。
通过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杨官寨遗址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厘清了该遗址的整体布局结构,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建造有大型环壕的庙底沟文化聚落,两侧成层摆放大量陶器的西门址,环壕内部疑似堆土迹象以及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设施等,加上本次发现的东区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无疑勾勒出了一个早期城市的雏形。有对称的城防设施,有公众活动的大型广场,还有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墓地,这是一个基本成熟的城市形制。而早在5500年前,西安已建成了最早的都市。
据了解,下一步,考古队还要探寻西门址外可能对应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区墓地可能对应的东门遗迹和聚落内部中央大道,如果这些推论都能得到证实,那么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时期关中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质必将展现无疑。如此一来,西安市的建城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庙底沟时期。
>>两个探究
史前先民如何入土为安?
或有专为死者化妆的“职业画师”
此次考古发掘也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史前先民如何“入土为安”提供了实物佐证。
考古发掘的墓葬方向以东西向占据绝大多数,且增减幅度都恰好与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摆动的角度一致,推测当时人们会参照太阳光线角度来设置墓葬的朝向。墓葬内均未发现有木质葬具,但在个别人骨周围发现有疑似织物包裹的痕迹。每座墓葬内仅埋葬一人,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面向上,两臂贴近躯干摆放,足部大多并拢,存在割体葬仪及非正常死亡现象。
已完成发掘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都非常有限,仅在极个别墓葬中出土有彩陶盆、彩陶壶、夹砂罐、陶钵、陶杯、石璧、骨珠等。有些墓葬内的随葬品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推测当时流行以残陶器随葬的葬俗。
此外,在少数几座墓葬中还发现有以颜料块随葬的现象,通过对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颜料的科学检测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为赤铁矿,且经过煅烧、捣碎研磨、过筛、添加动物胶黏合成形等一系列细致的加工处理工艺,以方便保存和使用。尽管庙底沟时期的先民已经掌握了十分先进的颜料制作技术,但其稀有的属性及复杂的工艺还是决定了并非聚落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颜料并熟练地进行使用,用颜料进行绘画应该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这些人在日常很可能就有着比较明确的职业分工,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已经有了专为死去的人化妆的“职业画师”。
最早中国何处寻迹?还是西安!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大致是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开始出现明显迹象,具体表现为人口规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现、文化高度发达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庙底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共同体,其分布范围以关中地区为核心,并向周围强势扩张,东达大海,西至甘青地区,北到长城一线,向南已越过长江。
杨官寨遗址作为庙底沟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聚落,其规模巨大的聚落、环壕等,无疑需动用相当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这仅凭杨官寨一个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表明当时这样一个聚落已具备了组织周边区域和聚落的人集中到一起开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发现,均揭示杨官寨遗址是一处带有都邑性质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知道一下
什么是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其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的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相一致。其分布中心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范围较大。
编辑: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