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 推动转型发展——陕西省宝鸡市引进高端人才促转型发展侧记
2015年5月7日《科技日报》第7版
文·本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张华刚
陕西省宝鸡市在“校地合作”方面走在了西部城市的前列,短短三年时间内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1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32个,实现经济效益390亿元,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
用“校地合作”打开转型发展新路径
宝鸡市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自古就重才、惜才。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上世纪90年代末,宝鸡市和杨凌农科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两地三方”战略合作,借助西农大的农业科技优势,在全国首创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这一“校地合作”模式。如今,该模式已作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形式,被科技部在全国推广。
宝鸡市早在2011年就开始探路深化“校地合作”路径,寻求与国内名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高端人才支持宝鸡西部工业重镇转型发展。几年间可谓之尽了锦囊妙计:一是调动本市人力资源优势,与高校对接;二是直接派人去高校对接;三是通过上级部门牵线搭桥。但由于本地名牌高校毕业生很少,直接去高校对接又显得有些盲目,通过上级部门牵线又道路曲折,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设想都进展迟缓。正当他们为此困惑时,机遇来了。2011年底,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到宝鸡看望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北大师生,宝鸡市借机提出了与北大开展“校地合作”的构想。2012年12月份,宝鸡市与清华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和干部挂职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13年3月,邀请北大领导及有相关负责人在宝鸡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
与国内两所知名大学的成功合作,开启了宝鸡“校地合作”新篇章。随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加盟宝鸡“校地合作”阵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60多所科研院所也与宝鸡确立了“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关系。
用“五大工程”搭建吸才引智新平台
以“校地合作”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深化“校地合作”方面实施了“五大工程”。
——校地合作机制保障工程。为了建立“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宝鸡市成立了校地合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校地合作的意见》,在工作落实中着力抓党委(组)书记、抓县(局)长、抓组织部长,落实抓第一资源的第一责任。组织部门切实牵头抓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开汇报会、协调会,解决校地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各成员单位对口联系高校院所责任制,市委组织部带头联系做好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合作,先后开展北京大学第3批、清华大学第2批博士挂职工作;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去年6月至7月,26名清华博士研究生到宝鸡市14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为期42天的暑期实习,参与了22个科研项目的调研。定期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暨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为校地合作搭建平台。建立完善市委常委联系专家和优秀人才制度,出台了《宝鸡市引进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扶持政策》,对近年来引进的16名院士、36名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引进人才单位给予了政策兑现,为“校地合作”引才引智创设了良好环境。
——“一把手”带头进高校进院所工程。全市各级“一把手”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高端人才引进,纷纷携带项目意向书和人才需求计划书,有针对性地走进高校,进行“1+1”、“1+X”对口走访和宣传推介。2013年初,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举办了宝鸡首届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短短两天时间就与66名青年才俊签订意向,有9名优秀人才来宝工作。宝鸡市把每年5月份确定为 “一把手”进高校进院校活动月,去年5 月,区县、市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80余名“一把手”深入全国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广发“英雄帖”、“招贤书”,引进高层次人才132名,洽谈合作项目54个,引资5.9亿元。
——校地合作技术攻关工程。围绕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市156个县区、部门、企事业单位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116个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32个,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53项,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121项,其中39项国际领先,53项填补国内空白。合作项目涵盖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总投资37.7亿元,实现经济效益390亿元。
——历史文化保护工程。委托中科院西安分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编制了周原、凤凰山、雍城等大遗址保护规划。投资3300万元,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在“周原遗址”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准的周原田野考古基地,去年12月,市委书记上官吉庆带领有关县和部局主要负责同志,现场调研办公,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督促工程建设进度,要求2016年上半年如期建成,开发挖掘周秦文化,推动西周文化景区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与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研究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形成了大社保“宝鸡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与西安交大、西安邮电学院密切协作,建成了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卫生、社保等 11个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方便了群众办事,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
——人才交流培养工程。实施“万名干部东部行”培训计划,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党校、深圳市委党校等 15个院校先后组织了 190个班次的学习培训,培训干部和专业人才 9600多名。多次组织“两院院士宝鸡行”、“企业老总院校行暨院校专家企业行”活动,为企业技术创新把脉会诊。
用校地产学研合作促高层次人才高就
一项项“宝鸡创造”在“校地合作”中让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宝鸡经济转型跨越的新引擎。
宝鸡石油钢管公司联合石油大学研发的“高强螺旋焊管高效埋弧焊接技术”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研究成果在西气东输二线、三线、中缅管线等国家重大油气管线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由宝鸡石油机械公司联合石油大学研发的“300英尺海洋自升式平台研究及钻井系统研制”项目,填补了我国海洋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及深井钻井系统的技术空白,并成功批量出口国际市场;与西南石油大学合作研发的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世界上该级别钻机的空白。
陕西宝光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发的“开关设备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的形容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应用后每年将为国家节约资金上百亿元。
凤翔县信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聘请湖南农科院教授周群初为技术顾问,通过异地繁育良种的方式,引进辣丰系列辣椒杂交新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4000万元。
近三年来,宝鸡市已柔性引进北大、清华、中科院等116个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325名,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博士后工作站7个,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4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2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87个,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121项,其中39项国际领先、53项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已达到 37.1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省“百人计划”专家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7人、省级以上称号专家 280名,被中组部确定为人才工作联系点,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以人才为支撑,宝鸡市近年来在钛材锆材等领域突破了153项重大关键技术,掌握了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