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档案馆整理陕籍阵亡官兵名单 百余万人离家抗日
包括长安在内, 陕西 省档案馆收藏有民国时期陕西29个县军民抗战的伤亡情况。
“苏天才,32岁,陕西礼泉人,中士,在山东游击夜袭敌营奋勇直前交战三小时炮弹击中头部殉命”。 “张鸿军,29岁,陕西长安人,三十二师中士班长,江苏宝山县永安桥抗敌身亡”。 “陈祥福,陕西泾阳人,一等兵,山西抗战阵亡”……
日前,陕西省档案馆对馆藏的1941年1943年期间,国民政府民政厅在陕西29个县所做的《抗敌伤亡官兵褒恤状况调查表》进行整理,目的是为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军民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的工作,最详细的数字会在今年对外公布。
150多万老陕出省保家卫国
翻阅整理后的档案记者发现,这些为国捐躯的三秦儿女,来自陕西29个县共计近1000人,阵亡在山西的人数最多,且大多数都没有超过35岁。
有的记录的非常详细,姓名年龄籍贯军衔一应俱全,并且详细记录了牺牲的全过程,以及领取抚恤金的情况。也有记录则相对简单一些,甚至还出现了生平信息的空白。据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分析,国民政府进行的这次调查,仍处在抗战之中,人手有限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前线战事激烈,也导致很多牺牲人员相关信息缺失,造成遗憾。
据相关资料显示,抗战期间的 关中 诸县是国民党“陕军”最重要的兵源,8年时间共有超过150万的三秦儿女出陕作战,保家卫国,这其中还包括6万余名赴缅作战的远征军。“所有的史料只说牺牲巨大,但具体有多巨大,目前没人说得清楚。”省档案馆负责抗战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该馆正面向全社会征集相关档案,希望可以收集到更多有关那场战争,以及那些为国捐躯的陕西人的信息,让他们的姓名和事迹可以被历史真正的铭记。
“陕军”堪称抗战主力军
所谓“秦兵耐苦战”,虽然处于敌后,但以陕西籍官兵为主体的“陕军”,堪称是抗战中的一支主力军。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淞沪抗战中,担当抗战主力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谢辅三就有大批 安康 籍官兵。1933年热河沦陷日军进抵长城一线,担任长城抗战主力的第二十九军,一大批官兵都是由曾任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带到平津的三秦子弟兵。
1937年8月以“陕军”主力第十七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十七师在陕西籍将领赵寿山的带领下开赴华北抗战一线。同年10月在山西娘子关一带与日军激战,人数也由出征时的万余人减员至不足3000人。
1938年11月太原失守之后,另一支由十七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八军,在太行、太岳、中条山等区域与日军周旋。特别是到了1941年5月在中条山与敌激战半月有余,减员三分之二,同年9月阵亡人数破万,军长武士敏也壮烈殉国。
为了告慰英灵,截至1945年8月,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西94个县市中,共有79个修建了忠烈祠。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都已经不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