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榆林力量 相约精彩省运 ——写在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四年前,在陕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闭幕式上,榆林市郑重接过了省运会会旗。从那一刻起,榆林市注定会在历史卷宗上画上不平凡的一笔。
这是一座生态之城,沙漠变绿洲,公园拆墙建绿,青山绿水,草木葳蕤;
这是一座服务之城,2108名赛会志愿者,750名城市志愿者,踌躇满志、整装待发;
这是一座运动之城,15分钟健身圈,特色赛事丰富多彩,全民参与其中,共迎省十七运会。
这里,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榆林;这里,是红色体育热土榆林;这里,是陕西省第十七届省运会举办地榆林。
在万众期待之下,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将于8月6日在榆林市拉开帷幕。历经四年筹备,榆林市为举办一届圆满成功的省运会,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准备工作。堪称经典的场馆、蓄势待发的健儿、八方协作的机制、热情好客的市民……榆林已整装待发,等待着一个月后在省运会上兑现承诺、呈现精彩、展示激情。
早谋划全方位助力“榆林时刻”
距离省运会开幕还有30天,榆林已处处涌动着激情与活力。
这得益于榆林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全力以赴打造一个“绿色、和谐、活力、开放、特色”的运动会。
为将省十七运会办成一场高质量、精彩的盛会,榆林市以筹办省十七运会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结合榆林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实际,制定了提升城市品质工作方案,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提升、涉赛道路沿线景观提升、照明及景观亮化提升、市容环境整治提升等十大工程,涉及45个项目,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市貌,有效提升榆林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竞争力,以“小切口”推动省十七运会城市面貌“大变化”,迎接全省体坛健儿的到来。
承办一场精彩的省运会,场馆建设是其重要的载体。本届省运会涉赛场馆共计30个,其中新建11个,改造提升12个,现成7个。目前,体育中心“一场两馆”、驼峰文体馆、乒羽馆、米脂体育综合馆等其他新建涉赛场馆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均已完成工程竣工和体育工艺“双验收”。伫立在榆林大地的体育场馆,犹如塞上古城的璀璨明珠,静待在省运会到来之际发出耀眼光芒。
走进体育馆里,来自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在馆内进行着测试赛的志愿服务培训,大方的举止、严谨的作风、敬业的态度,成为体育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受到了竞赛裁判、技术官员及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徜徉在街头巷尾,榆林市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打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全市开展城市交通秩序品质提升,强化“车让人、人守规”行动,积极营造守法规、知礼让、文明安全出行良好氛围。此外,信息技术、疫情防控、安保工作、食品安全、综合保障等各项工作也在同步跟进,各方人员积极筹备,确保省十七运会顺利举办。
向着省十七运会开幕的钟声冲刺!榆林全市各行各业绽放最美的微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一场伟大的梦想盛会助力。
蓄动力展省运风采备战正酣
青春与省十七运会相遇,不仅让省十七运会更加激情澎湃,也让青春更加神采飞扬。
省运会是对全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一次全面检验,是青少年运动员展示体育才华的大舞台。省十七运会将设置青少年组、群众组和大学生组三个组别的比赛,30个单位、场馆承担具体赛事,其中青少年组共设28个大项,766个小项。参赛运动员、领队、教练、裁判员预计达2.3万人,是历届省运会参赛人数最多、办赛规模最大、项目设置最全的一届运动会。
5月2日起,榆林开始有序推进部分项目的测试赛。目前,榆林市已成功举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游泳、摔跤等7个项目的测试赛并进行了评估,武术套路、网球、轮滑等7个项目开展部分要素测试赛;棒球、柔道、空手道等14个项目开展模拟测试赛。通过测试赛,能进一步查找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现场组织管理和保障能力,为正赛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东道主,榆林将参加本届省运会28个大项的比赛,参与备战训练的青少年4500人左右,居全省第一。目前,榆林市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们正在全力以赴、积极备战。
6月11日下午,走进榆林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体操(含蹦床)项目正在这里举行。运动员在赛场挥洒汗水,力求将每一个动作做到极致,而台下教练的称赞声不绝于耳。在此次测试赛中,来自榆林二队的运动员唐泽鑫,已在去年11月通过省十七运会体操项目资格赛并且拿到了省十七运会体操比赛的“入场券”,并获得了女子团体第三的好成绩。
据了解,本次测试赛按照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进行,目的是对竞赛组织团队、场地设施、接待、志愿者服务、安保、医疗等进行实战演练,发现问题、锻炼队伍,加强各团队之间的配合,为省十七运会正赛做好准备。此外,参加测试赛也可以让运动员熟悉比赛环境,从心理上进入比赛状态,为省十七运会做最后的冲刺。
随着倒计时30天的到来,榆林运动健儿争分夺秒,蓄势待发,期待以全新的姿态,向全省展现榆林风采。
续文脉火炬传递“陕”耀榆林
仲夏时节,花木葱茏,榆林大地生机勃发。
6月10日,备受全省人民关注的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广场举行。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广场,米脂县干部、群众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这里汇集。
红色杨家沟,群山叠翠,唢呐齐鸣,秧歌阵阵。6月10日上午10时整,圣火采集仪式正式开始。4名国旗护卫队队员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进入会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全场观众庄严注视着第25届奥运会铜牌获得者路花丽高擎采火棒,在圣火少女的陪伴下,缓步走向圣火采集台。路花丽单膝跪地,将采火棒伸向圣火盆,10多秒后,橙红色的火焰一跃而起——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圣火采集成功!圣火在杨家沟点燃,人们似乎还能看到窑洞里彻夜不息的烛光,夺目耀眼的革命旧址愈发熠熠生辉。
省运会的火炬,携手相传;精神的火焰,永远向上。
火炬的传递是运动会的前奏,传递的不仅是一种运动的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次省十七运会的火炬名为“辉煌”,顶部造型设计取象榆林市地标建筑镇北台,出火口设计灵感源于榆林市市花——桃花,寓意省十七运会圣火将随着盛世桃花共同绽放。本次火炬传递活动以“精彩省运传递梦想”为主题,以“塞上风采盛世省运,激情省运魅力榆林,驼城圣火点亮三秦”为口号,火炬传递标志设计将燃烧的火焰、打腰鼓的人、镇北台和运动跑道艺术组合,整体造型积极向上,动感十足,展现出榆林人为办好省十七运会的激情与活力。
据了解,火炬传递将于7月10日至30日在榆林区域进行传递,榆林各县市区、高新区、科创新城、榆神工业区各1站,共设置15个站点,全程约76.26公里。
火炬传递作为运动会开赛前的一项重要标志性活动,在火炬手选拔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次省十七运会火炬手选拔了一线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把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优秀体育工作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推到群众面前,体现价值引领、兼顾各方需求。通过火炬手们的手手相传,传播“精彩省运美好生活”的省运会主题。
乘东风全民健身锚定“高品质”
以赛谋城,乘着省十七运会的东风,榆林市城市魅力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也随之节节攀升。
清晨或傍晚,走进榆林的公园里,绿色的跑道上是三五成群的市民跑步;公园的笼式足球场里是七八个少年在球场上挥洒汗水、肆意奔跑;坐在公园长椅上,耳边是市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声……一个个运动公园,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点燃了榆林市民体育运动的热情。
为了让更多群众关注省十七运会、支持省十七运会,营造“迎省运、惠民生”的浓厚氛围,榆林市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将积极健身、崇尚健康作为新的生活追求,营造全社会关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推进各项体育事业发展。
目前,榆林市设置体育健身活动站点554个,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14个,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327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42.6万人,占常住人口37.3%;体质检测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达91%。
在榆林景观大道体育公园内,新建的“红色”健身智能步道已成为周边群众锻炼健身的“打卡点”。只要在步道起点扫码连接智能设备后,就可以了解锻炼的步数、消耗能量等数据,让群众的锻炼更加科学有效,十分便捷,此设备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健身智能步道总长2.2公里,平均宽度2.5米,装有智能化步道设施、步道基站、智能健身器、休息座椅等设施设备,有效缓解了周边6万名群众健身需求,为完善榆林城市功能、增强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榆林市以举办省十七运会为契机,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持续开展以榆林国际马拉松、沿黄公路自行车和“一县一品”等精品赛事为引领,全民健身运动会、冬季冰雪运动会等特色赛事为支撑的群体赛事活动,有效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背婆姨大赛等赛事备受群众欢迎,运动健身已然成为榆林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仅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建党100周年我要上全运”、2021陕西榆林背婆姨大赛等群众类比赛活动136次,市本级19场,为体育交流搭建了平台,促进了体育惠民和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榆林市承办高水平赛事的组织能力,积累了办赛经验。
随着省十七运会的到来,群众参与健身锻炼的热情也越发高涨,榆林市也继续全面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提升竞技实力,续写榆林体育事业新篇章。
全力冲刺30天,万众一心迎省运。办好一场会,兴旺一座城,省十七运会已经成为榆林这座城市蝶变的加速器。各行各业正以百米冲刺的奋斗激情、精益求精的服务作风,为成功举办省十七运会提供一流保障、营造一流氛围、创建一流环境,为陕西增光,为榆林添彩,努力打造省十七运会的榆林经典时刻。30天后,榆林——这座塞上古城,将以饱满的热情、优质的服务,迎接四方宾客的到来。
冯英杰王艺霖袁婧枝/文
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组委会/图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