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增进银企互信 破解融资难题
众所周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2012年下半年爆发的民间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至今, 民企 和民间内部的“凭良心”的信用体系崩塌,造成银行之间、企业之间、银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严重影响到银行、企业、民间等各方对未来投资的信心,这是造成当前我市民企融资难的最重要原因。导致企业投融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几近冰点, 民营 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拖累了实体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41%,在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富集优良的煤炭资源优势,已经形成的能化产业规模优势,长期积累的国内领先煤化工技术优势,巨大的传统优势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空间优势,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敢谋事能创业的企业家队伍优势,众多优势并存在同类地区少有,表明榆林发展的基础依然牢固、潜力很大,仍然是最具活力的投资热土,我们没理由不对榆林的未来充满信心。
截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750.7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392.1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706亿元。事实证明,民间资金仍然相当雄厚。只要我们想办法增进银行、企业、民间互信,激发全社会投资发展信心,唤醒因信贷危机“沉睡”的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就能挽救当前民营经济危局。
增进银企互信,破解融资难题,政府要重建信用体系,搭建合作平台。今年4月,全市38个部门联合签署《榆林市“构建 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联合惩戒失信行为,先后分三批公开曝光“老赖”信息,共公开“老赖”225人、失信纳税企业26家,涉案“老赖”受到极大震慑,多人主动联系偿还债务。今后还将继续常态化发布企业、个人失信信息,让失信者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做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寸步难行”。这是市委、市政府重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当然,重建信用体系仅靠曝光还不够,我们需要尽快成立市域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建立民企及其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和信用档案库,规范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构建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依靠法律和制度根除失信行为,才能让银行、民间和资质好的企业逐步恢复信心。政府还需要大胆探索金融改革创新,与银行合作,早日设立转贷基金、地方产业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优质金融产品。同时,搭建银行沟通对接平台,对域内企业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信誉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企业项目,积极向银行推荐,争取贷款支持。
增进银企互信,破解融资难题,银行要区别对待,精准投放贷款。银行与企业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银行依然很看好榆林的发展前景。今年以来,各省行负责人纷纷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对接,希望在政府帮助下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实现精准投放贷款,以避免“一刀切”式的抽贷、停贷、压贷,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不良率上升。这不仅能救活项目前景好的企业,也能挽救银行自己。下一步,银行要兑现对资质良好企业的贷款承诺,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主动参与榆林金融改革创新,加强与地方人才交流,合作成立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等平台,多为榆林转型升级提供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金融产品。
增进银企互信,破解融资难题,民企要练好内功,升华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拯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我市至今没有一家企业上市,这很能反映我市企业较差的经营管理现状。当前,很多民企仍以家庭式管理模式为主,经营极不规范,有的企业主甚至随意从公司账户提钱用于个人消费,财务混乱程度可想而知。哪家金融机构敢给这样的企业投放贷款?当前情况下,民企唯有下定决心,彻底更新观念,开门办企业,盘活资产,清算债务,寻找合作,迅速完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主动融入转型升级、调整结构时代大潮,全方位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方能重新赢得金融机构和民间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短时间内渡过难关,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只要政、银、企共同努力,合力解开银企互不信任的“死结”,全方位提振银企和民间投资信心,建立平等、互利、互信的新型关系,打造政银企利益共同体,必将迎来新的合作“蜜月期”,实现长期互利共赢。
关闭 商务信用栏目 信用建设 信用咨询 信用红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