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工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十二五”期间,榆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定力,工业经济在攻坚克难中攀升突破,产业结构在转型创新驱动中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工业经济总体实力挺起发展脊梁
过去五年,是榆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快速积累的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2011年初的535户增加到2015年末的688户。年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65户增加到300户。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2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56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
工业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几何级增长,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2.1%,比201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分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17.2倍和3.1倍。
五年间,新增产品聚乙烯、聚丙烯填补了我省该类型产品的空白,产量分别是71.9万吨、78.3万吨。“十二五”期间,已形成了超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榆林不仅成为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源头,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中心和石油天然气生产中心。
随着西部大开发脚步加快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榆林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2015年,五大支柱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实现总产值1292亿元、479亿元、369亿元、322亿元、29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1倍、2.1倍、5.2倍、1.6倍。2015年,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4%,支撑榆林经济稳步发展。
县区工业得到全面发展,2010年至2014年,神木、府谷、靖边三县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前三名,2014年全国百强县排行中,神木居于全国第21位,府谷居于第87位,分别比2010年前进了23位和4位。
“十二五”期间,榆林工业化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成熟期过渡阶段,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1%。
产业体系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依靠什么?毋庸置疑,产业强则工业强。
榆林市工业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各具特色的园区工业结构,为产业集约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以榆林高新区和榆神工业区为主体的“两区多园”格局,成为实施“三个转化”的核心区、配套产业链的集聚地。“两区多园”涉及榆林12个区县,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覆盖了全市所有的重点能源开发、特色产业开发区域,已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支柱产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布局,西京电气单晶硅项目运行顺利,陕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聚乙烯、聚丙烯产品的大量生产填补了全省的空白。毛纺企业由恢复性增长实现绝对增长,2015年轻工业产值达到32.2亿元。
“十二五”榆林市化工行业开启强势增长模式,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油混炼等实现了大型化、规模化、产业化,被列为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将对陕西乃至全国煤油气资源深度转化和高效利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形成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兰炭—煤气—金属镁等综合利用型传统煤化工产业体系,载能产业正向规模化、集团化、园区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粉煤中低温热解等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电站锅炉燃用兰炭技术试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的鉴定,首次实现了兰炭33%比例在烟煤锅炉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兰炭在民用清洁燃料领域应用实现新突破,神府兰炭成功进入北京、河北等地,兰炭尾气发电建成装机规模近100万千瓦。
新能源发展急速壮大,建成了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全市风电、光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58万千瓦,榆林入选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榆神工业区入围全国化工园区20强,锦界工业园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50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启动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培育认定了10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