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走进榆阳区“中国美丽田园”,“两黄两赵”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看点。“两黄”一个是黄家圪崂村,被誉为塞上第一村,由返乡民营企业家投资3亿元,现在一期222套住房的别墅小区全部入住,正在规划建设集生态水利、产业建设、美丽农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新村;一个是黄崖窑村,投资近3000万元,重点实施窑洞旧居改造、特色产业提升和旅游景观打造三大工程,发展集农耕体验、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庄经济。“两赵”:一个是古塔赵庄村,突出古色古香古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实施了242户旧居改造项目,特别是具有220年历史的张家大院,极力保存原貌,一派高墙影壁、断瓦残垣古风特色;一个是余兴庄赵家峁村,依托独有的立地条件、村情风貌、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正在打造以“难忘乡愁、老家记忆”为主题的精品旅游景区。
在建设理念上,提出“合理的功能布局、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人居环境、扎实的产业支撑、浓郁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六条基本标准,注重修复乡村、保护生态、还原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的主人,让农村更像农村。在规划机制上,区级层面出台10套美丽农居设计方案,乡镇引导把关、村民自主选择、村委会集体实施。在投入机制上,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美丽农居奖补专项资金,新建户每平方米100元,每户不超过2万元;旧居改造每户不超过1万元;同时,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从预算编制的源头抓起,打破部门利益,建立会商制度,捆绑投入各级涉农项目资金,形成了“三个美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在开发机制上,榆阳区成立了区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公司,引入PPP合作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开发乡村文化旅游;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文化旅游企业。
让农民进城不是本事,让城里人到农村才是本事。目前,除“两黄两赵”外,榆阳区已经建成了115个省市区级新农村示范村,涌现出了金鸡滩田园城镇型、牛家梁什拉滩村村矿共建型、柳树滩园区矿区型、罗硷村移民搬迁型、王沙洼现代农业发展型等一批示范样板,农民返乡、农民进镇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政府不再唱独角戏
2011年,榆阳区举办了首届杏树文化周活动;2013年,把活动扩大为月,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2014年,跨度再次放大到年,举办“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并把这个活动作为一个筐,把招商引资、特色产品展销、农技推广等穿插融合于全年20大项文化活动之中,只有开幕式没有闭幕式。近5年时间,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从山下放到山上、从路边放到杏林深处,一年比一年的层次高,一年比一年的内涵深,一年比一年人气旺。据统计,仅今年清明小长假,游客流量高达1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达60万元。
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从当年的小打小闹,变成了一项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品牌,理念创意由原来的“春赏花、夏品果、秋赏叶”为主题,拓展到“大美榆阳”全域旅游的新高度,运作模式由当年的政府投资宣传为主变成了政府退出来、企业走进去、群众来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政府少花钱、企业有回报、群众得实惠的三方共赢,一下子引爆了榆阳区文化旅游产业破题发展。短短两年时间,红石桥乐沙戏水、古塔杏树美丽田园、赵家峁旅游休闲度假、麻黄梁艺术家写生基地、北部滩区马铃薯花海观光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遍地开花。
乘着“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的热火劲,榆阳区研究编制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施意见》。同时,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集中启动了杏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王圪堵水利风景旅游区、青云山旅游景区、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季鸾公园、邓宝珊将军故居等重点项目,全部向民营企业和村办实体经济敞开大门、共同开发。
今年清明小长假,通过调研“中国美丽田园”建设后,现场召开一次座谈会,提出了“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新思路,再次为全区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目前,榆阳区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强化乡镇部门联动协作、调动企业群众参与意识上,围绕重点景区以及旅游线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安全风险防范、旅游配套服务、品牌宣传营销五项工作,着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建成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