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存老盖千年意

29.06.2015  13:52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亡到四川,临时先住在成都郊外一座庙里;到上元元年(760),他得到朋友的帮助,在浣花溪畔盖起了几间茅屋—这就是如今成都杜甫草堂的历史起点。

  首先当然是要把房子盖起来,而与此同时杜甫也非常注意种树种竹种花,四处向熟人讨苗木(当时的术语谓之“”),他兴致勃勃地写诗去讨: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凭何十一少府邕见桤木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还有些诗是专门去讨竹子和果树苗的,都写得非常坦率而热烈。桤木木质不佳,只能当柴烧,但容易长大,三年即可成荫,杜甫特别需要;松树长起来则很慢,从“数寸”的苗子长起,等它长成需要很多年,而杜甫在成都不过是暂住,一旦中原形势稳定下来,是说就要走的,为什么还要种这种树呢?他特别解释说,这是“欲存老盖千年意”,是为后人打算的。

  在草堂周遭的各种花木中,杜甫最为关心爱护的就是那几棵小松树,诗中有“新松恨不高千尺”(《将赴成都草堂五首》其四)之句。在四川时杜甫曾一度离开成都,返回后诗中特别提到“入门四松在”(《草堂》),而略见萎黄,于是专门写了一首《四松》诗,其后半道: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为送老资,聊待偃盖张。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松树有点亚健康不奇怪,诗人仍然着眼于千载之后,很发了些有意味的感慨。为眼前的利益多动脑筋固然是必要的,如果还能有一点“千年意”,则可以脱出平庸,走向高尚,并有诗意。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顾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