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版《白鹿原》西安首演 陕西非遗剧种“碗碗腔”亮相

24.05.2016  18:07

5月21至23日,由陈忠实先生创作的现实主义著作,由著名作曲家程大兆先生编剧并作曲,以易立明导演为核心的新蝉戏剧中心担纲全剧制作的歌剧版《白鹿原》首演于西安人民剧院,并将于6月在北京上演。

歌剧重点捕捉“白鹿精魂” 避免“流水账

歌剧《白鹿原》的剧本改编者把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家族社会关系浓缩为田小娥和黑娃的爱情与宗法传统的冲突,同时强化了鹿三这一人物的重要性。剧情的焦点也随之从白嘉轩、鹿子霖转移到鹿三一家。

要将陈忠实先生洋洋洒洒五十万字的“民族秘史”浓缩成一部歌剧,歌剧《白鹿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流水账”式的铺陈。

导演易立明告诉记者:“我们最终选择了去捕捉这部小说的核心精神——二十世纪头五十年间白鹿原上围绕着人和土地这一根本关系而生发出的、却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白鹿精魂”。这一精神既非家族争斗或革命运动,《白鹿原》的故事是一个乡土中国转型的故事,更是一个我们如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故事。”

非遗剧种“碗碗腔”亮相歌剧

作曲家程大兆满怀对原著的真挚情感,首次将编剧与作曲揽于一身,这样的创作方式得以有效规避因艺术理想与审美情趣的差异而出现“两层皮”的现象。歌剧《白鹿原》的音乐在整体的音乐布局与乐队写法上,将现代音乐技法、传统音乐技法与陕西民间音乐的元素有机结合,力求将原汁原味的原上文化植根于音乐语言中。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白鹿原》中除使用古老秦腔外,还使用了另一种陕西地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碗碗腔在歌剧第二幕呈现。起源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阴一带的碗碗腔悠扬轻盈,音律细腻声韵严谨。此番点缀于庄重大气的歌剧中,为音乐表现增添了含蓄婉转的审美情趣。

真实”白鹿村搬上舞台

斑驳的窑洞、肃穆的祠堂、古香古色的戏楼、拔地而起的六陵镇妖塔……这些最能代表白鹿原上的建筑元素被搬上舞台。

导演易立明作为当年人艺话剧版《白鹿原》的舞美设计,曾跟随陈忠实先生两度寻访白鹿原,体验原上生活,激发了无尽创作灵感。如果说话剧版《白鹿原》的舞台设计呈现出的是苍凉的土地与人的关系,那么此次歌剧舞台更注重“白鹿村”人与空间的对话。舞台主体风格讲求返璞归真,最大限度降低舞台与观众的疏离感。

导演表示:“我们运用写实与写意结合的表现手法,将能代表白鹿原的舞台元素有机组合,希望在建筑与空间的布局中唤起每位观众对白鹿原深处的精神归属。

据悉,歌剧《白鹿原》首演结束后,将再次举办专家研讨会,并将于6月22日和2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