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人”
她是我国著名的朝鲜族歌剧表演艺术家,自幼便能歌善舞;她是为人所熟知的第三代“江姐”,用天赋和汗水塑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她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奔走发声;现在的她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积极为“中国歌剧”培养人才、创作精品。她就是金曼,“中国歌剧”的追梦者。
梦的起点——纵情歌唱于白山黑水间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本人供图
幼年的金曼成长在美丽的黑龙江小兴安岭平顶山下,夏天,那里的白云绿草、溪流林海,美不胜收。这个懵懂的朝鲜族小姑娘完全不吝啬自己的歌舞才能,悠扬清脆的歌声整日回荡在山谷中,但她说,她最爱的唱歌一开始并不是她的梦想。
“我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因为外婆、妈妈身体不好,立志想当医生;大一些的时候我看了《圣女贞德》,梦想变为保卫国家的革命者,后来也想过做科学家、特工……但就是没想当过艺术家。因为我觉得唱歌跳舞是我的天分,是我自然的属性,最重要的是,并不能为我的家庭和咱们的国家带来最急需的改变。阴差阳错,我还是走上了艺术之路,现在的我很庆幸天分被发现,也很庆幸自己可以用最擅长最喜爱的工作为中国的歌剧事业、中国的文化做出一些贡献。”
空政成名——站在台上我便是“江姐”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本人供图
1981年金曼考入空政文工团,并于当年在首体举行的第四届“歌曲之友音乐会”上以歌曲《金梭和银梭》一举成名;而出演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歌剧《江姐》,金曼的歌唱事业才真正走向高峰。
“1984年,空政文工团第三次复排现代歌剧《江姐》,我幸运地入选了。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拿到剧本后一星期没出门,没日没夜地把这部歌剧中所有的台词与唱段背了下来。”。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金曼没有忘记歌唱需发乎于心的本质,在历时22天的人物揣摩之后,金曼完成了对“江姐”的精彩演绎,也是并凭借该剧,金曼在1991年获得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奖——第九届梅花奖。
重提这部歌剧时,金曼仍满是感激之情,她直言“江姐”对她的影响很大:“以前的我停留在‘演’江姐的层面,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对背景人物更深层次的理解,现在只要我登上舞台,我便是她。在我眼里,她是坚韧的、不怕牺牲的革命者,也是个温柔伟大的母亲,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我,她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为梦筹款——放弃安逸功名毅然下海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本人供图
“江姐”给金曼带来了在艺术领域的荣誉,也让她萌生了做一次改变的尝试。
“90年代初期,我离开空政下海了。我并不是想要离开艺术,只是我想要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实现多一点的可能——我的中国歌剧梦。很多人不解,说你疯了,你现在是空政的台柱子,你怎能轻易的放弃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下海确实使我的生活和位置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空政我是明星,而下海之后又是另一般的状态了。”金曼笑笑说,“为了梦想确实很拼的,开过餐馆、做过房地产、也和国外大的财团合作过。甘苦悲欣,我觉得是时候回归我的艺术生命了。”
改编“江姐”——大陆高雅艺术的传承者
歌剧江姐剧照。本人供图
2000年,金曼出资建立了文化公司,她的定位十分明确:我只经营高雅文化艺术产品。也是在此期间,她大胆地将歌剧《江姐》改编为交响清唱剧的形式。清唱剧以合唱、重唱、独唱为音乐主体,在恢宏的氛围中重现江姐舍身取义的艺术形象,金曼觉得这种表现形式与歌剧《江姐》的气质非常契合。
“当时很多人质疑我是炒冷饭,但首先我是对《江姐》这部歌剧有深厚感情的,其次我想坚持自己发展‘中国歌剧’的理想,创新形式、节省成本、做好内容、哪怕是在夹缝里求生存。中国演出行业的市场行为在当时十分缺乏,我们民营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现状,但是我们要进行高雅艺术市场化的尝试。在传统歌剧演出中,演员多、乐队大,再加上舞美、道具等每场成本都很高。而交响清唱剧则简易得多,也节省得多。当时我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歌剧演员,2年内用较少的成本演了近百场,做到了保本的情况下还略有结余,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后来我们这种形式被广为采纳,诞生了《白毛女》、《党的女儿》交响清唱剧版本等很多部优秀改编作品。”金曼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练就的独到眼光获得了一致赞扬,曾被多家媒体写为“大陆率先进入文化产业高雅部分的人”。
育人、原创——做好发展“中国歌剧”的本分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本人供图
《江姐》交响清唱剧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演员。他们大都已成长为歌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但培育之初的种种困难,金曼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带着孩子们做演前培训时,我乐观地想因为他们都有专业院校的声乐基础,我自己也有演出实践经验,培训一个月就应差不多。可是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90%以上的孩子都有用美声唱法唱中文的时候吐字不清、表演基础几乎是零等诸多状况,这就不能做到对中国作品的良好诠释,所以我们的培训时间被迫延长到了三个月。歌剧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产业链中,歌剧的上游有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剧本改编、选角、导演、戏剧呈现、灯光舞美,下游有场地管理、录音、乐谱出版、音像制品发行、宣传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说学了其中一方面就能做好的。歌剧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所以专业的歌剧人才需要系统的培养,仅凭我自己是无法促成这项伟大的工程。这便促使我萌生了建立歌剧学院、发展‘中国美声’、创作‘中国歌剧’的念头。”
金曼的建院理想与北大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在出国考察和各种调研之后,2006年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通过了金曼提交的歌剧研究院学科建设方案,又在经历了5年漫长的筹人筹钱艰难历程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终于在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我们创建学院的目的,一是培养全方位的歌剧演职人才,二是推动‘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广泛吸收如蒋一民、戴玉强等国内外优秀的教师资源,开设了歌剧与音乐剧表演、歌剧史论研究、歌剧制作与管理三个专业,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增设歌剧创作、导演、舞台美术与技术、指挥等专业,最终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歌剧学’学科和歌剧教学科研体系。在推动‘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方面,将大量原创歌剧推向舞台推向市场去接受时间和观众的检验也必须提上日程,我们在北大宽松的学术环境下已陆续创作了《青春之歌》、《钱学森》、《王选》、《宋庆龄》等作品,今年1月份,歌剧《武则天》音乐会版本在福建大剧院进行了全球首演,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培育和发展优秀文化、做好优秀文化交流,这是我们中国歌剧人的本分。”
站在北京大学这位巨人的肩膀上起步,金曼压力仍旧很大,她说“歌剧是一门极致的艺术,需要极致的表达。北大歌剧研究院刚满5岁,还很年轻,所以仍面临如没有经费建起独立的教学演出场所、争取应用型学科的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的难题。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北大的学子将在歌剧的熏陶中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歌剧界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歌剧演员,‘中国歌剧’也必将更加经典,常登世界舞台。”(中国青年网记者 吕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