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陈洁仪:想唱就唱,说走就走

14.01.2015  18:31

导读: 陈洁仪,新加坡女歌手。1972年出生于新加坡,1993年开始在新加坡以及中国港台等地区发展,推出《不要伤了和气》《心痛》等专辑,并出演多部音乐剧和TVB剧。



人物简介:陈洁仪,新加坡女歌手。1972年出生于新加坡,1993年开始在新加坡以及中国港台等地区发展,推出《不要伤了和气》《心痛》等专辑,并出演多部音乐剧和TVB剧。2015年,参加《我是歌手》第三季,再度引发关注。

1月9日晚,在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三季第二期节目中,陈洁仪被淘汰出局。

尽管场内排名不高,陈洁仪在场外却格外火爆。从《我是歌手》第三季首播到目前为止,观众对“陈洁仪”三个字的搜索热度始终稳居榜首。陈洁仪被称为有着灵魂天籁之声的“心灵歌者”。她的歌声温婉轻柔如涓涓细流,在不知不觉中潜入观众心中,令人回味无穷。歌迷们认为,陈洁仪是“唯一不飙高音的歌手”。最后一次出场,陈洁仪在一首《心如刀割》后离开节目舞台,这也确实割到了观众的心。网友们纷纷前往节目官方微博挞伐,她的个人主页还一度因为涌入者太多而瘫痪。

而在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陈洁仪倒是很淡然,她坦言,参加《我是歌手》,除了多了一份对于节目和听众的感恩,在心态和生活上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淡定如她,的确不像是一个一夜之间登顶各大搜索排行榜的歌手。但回过头来想,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她可能只是爆红的“新人”,而对于东南亚的华语乐坛来说,她早就是数一数二的天后了。

写了两首歌,一首抒情,一首叛逆

歌手林俊杰说过:“陈洁仪是我们新加坡的国宝。” 孙燕姿的老师李偲菘评价陈洁仪:“她是新加坡‘阿姐’级的人物。”这些评价都不过分,早在孙燕姿、蔡健雅等一众新加坡女歌手走出国门之前,陈洁仪已经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发行了近10张专辑。她是张学友钦点的《雪狼湖》女主角,也是新加坡国庆典礼的常客,若不是她在当红时激流勇退,也许我们也不用等到现在才认识这位“狮城一姐”了。

环球人物杂志:印象中新加坡的女生都很文艺,艺术风格大多也比较小清新。

陈洁仪:我不算是很文艺的。只是比较爱写诗、爱读书。17岁时,我参加新加坡的词曲创作大赛,写了两首歌,一首抒情,一首叛逆。后来就被唱片公司注意到了。

环球人物杂志:这么年轻就当了歌手,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应该不多见。

陈洁仪:的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加坡是一个非常保守、传统的社会,尤其是在华人圈子里,人们认为只有很糟糕的人才会进演艺圈当歌手,家长都希望孩子去当医生、老师、建筑师,当歌手是一件风尘味很重的事情。尤其我的家庭是一个传统的华人家庭,所以我父母当时是非常反对的。我为了(和唱片公司签约)这件事情,整整3天没有和我妈妈讲话。但是我觉得这反而成了我的动力,它让我觉得做歌手是一个很难追求到的职业,我更加想要证明我可以很正当地做一个歌手,可以避开娱乐圈那些灰暗的部分。

环球人物杂志:刚出道的时候,你的风格是既抒情又叛逆吗?

陈洁仪: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太极,一面可能很温柔,但另一面是很有个性,甚至固执的。我会听着许冠杰的《浪子心声》默默流泪,也痴迷于三毛的作品。但总的来说,我的少年时期还是受西方文化,包括他们的音乐影响比较大。那时候,我的偶像是麦当娜,我喜欢那种独立叛逆的东西,也很喜欢读西方的文学和诗歌。

环球人物杂志:1993年你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华语专辑。当时在新加坡,华语音乐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陈洁仪:当时华语音乐只存在于华人圈里。其实,直到这几年情况才逐渐有些变化,我发现有越来越多不会中文的人也开始听中文歌。新加坡是一个文化很多元的国家,语言也非常多。像我从小在家是说粤语的,但是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说英文。所以,在当时的新加坡,音乐的受众也分化得很厉害,说英语的人就只听英文歌,说中文的人才会听华语音乐,而且这些华语音乐,还是主要受台湾的影响。我想,如果不是我唱华语歌,我可能也会渐渐忘了华人文化。那会是非常大的遗憾。

环球人物杂志:后来你去了台湾发展,成名曲《心痛》《喜欢你》等都是在那儿录制的。这段经历对你的影响很大吧?

陈洁仪:刚开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新人,他们(唱片公司)就把我独自放在台湾。我中文也不是很好,就觉得很多事情都很不一样,也很辛苦。比如在台湾出唱片要参加很多综艺节目,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只会叫“这个哥、那个姐”,感觉很奇怪。我的性格又比较内向,若是和一个熟人单独相处,我还是很能聊的;但如果有一大堆人,我就不行了。

一方面是辛苦,一方面是对环境不适应。所以你看,我1993年出道,到了1995年,就开始觉得非常疲惫。

一张唱片里,歌手其实只是印在封面上的一部分,背后还有唱片公司老板、制作人、市场,等等。在那段时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被捆绑住了。日本音乐大师坂本龙一说过,音乐应该是让人自由的。当时我还喜欢写诗,现在我再翻看那段时间写的诗,会发现常常出现一个重复的主题,那就是“自由”。你特别渴望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是你最缺少这个东西的时候吧。

只有一段恋情唱不好情歌

当音乐事业成了捆绑自己的枷锁时,陈洁仪没有太多犹豫就选择了离开。2000年的世纪之交,可以说是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时代。周杰伦、孙燕姿、蔡依林等等,众多如今称霸乐坛的天王天后都是在那一两年横空出世的,而贵为“狮城一姐”的陈洁仪对竞争激烈的乐坛并没有太多眷恋。从2000年开始,她逐渐远离音乐圈。2004年,她结束与唱片公司的合约,宣布暂退娱乐圈。

等到2011年再度出山,陈洁仪发行翻唱专辑《重译》,让她在《我是歌手》爆红的歌曲《心动》,就是收录在这张专辑中。人们发现,陈洁仪的确不一样了。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柔,但是她对歌曲的演绎变得更加老练,更加充满故事感。大家都在问,这几年,陈洁仪到底去哪儿了?

环球人物杂志:2000年前后,你在音乐圈的发展还是很被看好的,那时的乐坛生态也还不错,为什么没有选择乘胜追击?

陈洁仪:我可能是个好的歌手,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艺人。在心里,我一直觉得很辛苦,(娱乐圈)有很多事是我不能忍受的。没有人对不住我,只是我自己不适应。所以到了2000年,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停下来。而且那一年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我有一种要对他认真的感觉,想为他慢下来。

环球人物杂志:不唱歌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陈洁仪:在家做家务,打扫房间,一个人去买菜、散步。有兴致了,就自己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去呆上几天。我还去公关公司打过工呢,第一次看见办公桌和桌上的文具,都觉得很兴奋。

环球人物杂志:不少艺人在退出娱乐圈时,都会选择自己做生意,你为什么会去打工?

陈洁仪:如果我做老板,就会和我做歌手时一样,活在一个很自我的世界里,我可能只能看到70%的世界;但是我去打工,身为别人的下属,我才能看见100%的世界。

环球人物杂志:刚才提到了你的先生,那这段感情是不是也帮助你更好地演绎了像《心动》这样的情歌?

陈洁仪:假如你只有一段恋情,你一定会唱得非常差。你需要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领悟,你需要很多令你心动的东西,当然,不一定都要是爱情。以前我唱歌要专门为这首歌想出一段故事,现在不需要了,所有的东西都流在我的血液里了。唱歌的时候,我会想起很多往事,让我重新体验到以前经历过的事情。这应该就是一种成熟吧。

华语乐坛缺乏主流包容性

陈洁仪在《我是歌手》中唱的歌,都是经典的抒情歌曲,很多人会以为她只是众多苦情女歌手中的一个,其实她的音乐风格非常多变。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尝试过电子音乐、休闲音乐。这些音乐类型在当时的华语乐坛非常冷门;再次回归,电子乐和小清新已然成为热门,陈洁仪反而重走“内心路线”——也许从踏上演艺生涯之初,陈洁仪就没想过要做一个追着流行跑的小歌手,她的理想是可以成为独树一帜的音乐人。

环球人物杂志:你出道至今已有22年,经历了华语流行音乐的成长和变化,在你看来,现在华语乐坛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陈洁仪:华语音乐中,主流音乐和地下音乐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但是在西方,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现代流行音乐历史比较长,所以他们对于各种音乐的包容性也比较强。不论是乡村、民谣,还是重金属摇滚,都可以在主流音乐圈得到认可。但是在华语流行乐坛,主流的包容性还是比较小的,你稍微不跟进流行,就只能成为地下。现在的现象就是最近流行什么,大家都得跟着做,音乐的种类、唱法、风格比较单一。这一点我认为是不太健康的。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的歌手呢?

陈洁仪:我和很多新加坡歌手都有过合作,新加坡之所以会走出这么多优秀的歌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歌手都非常“忠于自我”。我觉得歌手要抛开目的性,认真体验音乐中蕴含的生活哲学。音乐会带着你走,音乐会给你答案。

环球人物杂志:像《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看得多吗?以后还会参加这类节目吗?

陈洁仪:老实说我没有资格来做评判,因为我不是很熟悉。不过,我在《我是歌手》中,能看到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热忱和尊敬,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