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贵州毕节七星关区:保障搬迁群众就业是最大民生
图片说明:图为孔维怀在指导工人制作电器产品。王 坚摄
走进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小马达加工车间里,只见工人们正坐在工位前忙个不停。
一根铜线、一个磁环,环绕数周,制成众多电器内部的小马达,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串起了安置点群众的致富梦。
小马达加工车间,是搬迁户孔维怀将其搬进安置点的。今年初,孔维怀通过朋友的帮忙,与江苏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后,他便相约朋友一起创办了加工厂。
在此过程中,柏杨林街道为了减轻孔维怀的创业负担,让其渡过创业初期的困难,能将加工厂发展得越来越好,便以免租的方式为孔维怀提供了100余平方米的加工房。
面对街道办如此大的帮扶力度,孔维怀将加工厂定位为扶贫车间,更加尽心尽力地培训更多搬迁群众学会加工小马达的技术。
如今,搬迁户孔维怀不仅在安置点成功创业,还带动70余名搬迁群众通过加工小马达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其中,有很多人都是难以外出务工的群众。
孔维怀创办加工厂的过程只是柏杨林街道大力推动扶贫车间建设、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创业群像中的一个缩影。
就安置点相继出现的多家扶贫车间而言,都获得了创业红利。柏杨林街道鼓励支持部分群众自主创业,对有一定技术能力、创业经验的群众,在创业选择、资金筹措、管理培训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严格执行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这一切,柏杨林街道始终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保障搬迁群众就业是最大民生,特别是解决群众务工需求,保障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柏杨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单正胜介绍,工作中,该街道各社区包保干部通过入户走访,向群众宣传就业信息,并立即进行岗位匹配并与用人单位联系,双方达成意向后,便进行有组织地劳务输出。
柏杨林街道既鼓励群众走出去务工,又为群众走出去提供帮助。上个月,为解决因受疫情影响而返乡的群众就业问题,该街道特召开了返乡回流人员再就业工作推介会,邀请省外及区内外企业到碧海阳光移民新城参加会议,为返乡回流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推介会旨在让群众和企业面对面交谈,确保回流人员及时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稳定就业。”单正胜说,开展就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解决好返乡回流人员就业问题,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作为毕节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点居住着搬迁群众6000余户近3万人,其中有劳动力1.2万余人。
为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柏杨林街道通过劳务输出就业一批,针对愿意到省外或区外省内就业的搬迁群众,积极与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贵阳、六盘水、遵义等省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与用工企业达成劳动力输送协议,建立培训和就业工作合作机制,有组织地向区外用工企业输送劳动力,满足部分搬迁群众高薪就业的愿望。
另一方面,柏杨林街道通过就近就业一批,充分利用安置点紧邻七星关区经济开发区优势,与经济开发区贵州京福服饰有限公司、贵州华耀服装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用工协议,与经开区企业建立劳动力培训和就业长效机制,让部分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通过物业公司、物流公司、餐饮企业、宾馆酒店、种养殖企业等岗位,提供保安、保洁、种养殖等岗位。
在安置点内大力建设盛丰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精饲料加工厂等配套产业,引导搬迁群众到配套产业中从事蔬菜栽种、种子育苗等农业工作,并引进箱包、服饰等加工厂,提供缝纫、销售等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在社区设卫生保洁员、公共设施维护员、安全管理员、社区警务助理等岗位,选拔适合相应岗位的群众通过公益岗位解决就业。
再一方面,柏杨林街道通过灵活就业一批,针对部分难以就业、不能出门就业的劳动力,有序组织其到建筑公司、手工艺品公司等企业,从事绿化工程、手工艺品加工等工作,通过打零工的方式,解决就业。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