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民俗村客流锐减 审美疲劳大量商铺关门

29.11.2017  07:49

白鹿原因小说《白鹿原》而闻名天下。近年来在白鹿原上,民俗文化景区扎堆开。以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为典型,其在经历了开业初期的人潮涌动、争抢摊位之后,从今年春季开始景区人流就出现下降,近期景区客流更是大幅度锐减,不少商铺大量空置,管理方不得不再次招商。游客的新鲜劲过后,民俗文化景区运营管理该往何方走?

民俗村大量店铺关门

张贴“空铺”再次招商

11月26日,周日,阳光灿烂,正是出游的好天气。华商记者来到位于蓝田县县城附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最下面的平台看到,大量商铺已经关门,门上贴着“空铺”。但房间遗留的招牌、废弃灶具、物料等显示出不久前还开门营业过。绝大部分商铺关门,而巷道里也几乎空无一人。

还在坚持营业的少量店铺,被集中在中间平台的巷道里营业。这里的游客三三两两,与去年鼎盛时人流如织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据不少商户给华商记者介绍,民俗村刚开始营业的第一年,确实游客多,生意火暴,当时商铺“一铺难求”。有些人甚至加价好几万元从原来的商户手里租买商铺。而现在绝大部分商铺都无人问津,“烂在手上了!

2016年5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试营业。然而只过了一年半后,为何商铺纷纷关门,游客数量锐减?有商户给华商报记者介绍,近期景区的管理方发生更换,新的运营公司近期刚刚进驻,对商户也进行了调整。就连民俗村售卖各种特产、小百货等产品的“超市”也在上周清理了货品。这个说法得到了新入驻的运营公司管理人员林先生的确认,他对华商记者表示,公司近期刚接手景区,目前要再次对空铺进行招商。也有商户表示,冬季是淡季,夏季游客相对较多。

一位商户对华商记者说,“这还是周末,如果是周一到周五,几乎没有人。我平时就不开门,只有周末来开两天门,也卖不了多少钱,赔本生意。

民俗村里“民俗”少

体验项目几乎只有吃吃吃

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约600亩,由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总投资2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华商记者在民俗文化村景区里看到,架子车、石碾盘、织布机……偶尔可见一些摆放的“老物件”,但数量稀少,被淹没在浓郁的现代商业氛围中。显然,目前,该景区对传统民宿文化的传承整体上处于成品展示阶段。

漫步在民俗文化村景区,看到最多的是各种小吃店。除了蓝田本地特色小吃外,更多的小吃、特产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比如有:披萨、叉烧排骨、云南苦荞片、兰州拉面、重庆小面等。

民俗村好像就是集中了各地的小吃,除了吃一吃,没有啥特色。”来自西安市区的游客张军在接受华商记者采访时说。他表示,去过关中许多打着“民俗”旗号的景点,如袁家村、马嵬驿、何仙坊等,发现主要是卖吃的,不仅有关中小吃,更有全国各地的著名小吃,而建筑大都是新建或仿古式样,基本上一模一样,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去了。刚开始听说哪个乡村旅游小镇可以游玩,兴高采烈去了,但是去三、四个以后发现大同小异。一吃饭就走,留不住人,缺乏互动和参与。

文旅产业运营策划机构专家朱林对华商记者表示,除了袁家村发展势头不错,西安周边的民俗景点经营萧条,有的是硬撑着在经营,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转型,完全有可能出现关门的局面。

朱林分析,游客稀少的核心原因是民俗村、旅游古镇等供应量太大,供过于求,几乎都是复制袁家村,而且只是复制了餐饮街。各种餐饮街格局都差不多,业态单一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而消费者以西安游客为主,虽然有外省旅游团但数量很少。根源是前期缺乏足够的经营策划,中期缺乏更新升级和市场调研。

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