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新风吹塞上——榆林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侧记
“现代化的气象体系是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提高气象为‘三农’服务水平的重要保证。”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王长安论起气象现代化建设时掷地有声,“榆林将从创新、服务、人才建设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大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为建设‘美丽榆林’打下坚实的基础。”
软硬件建设“两手抓”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毗邻毛乌素沙漠,气候环境严峻,气象防灾减灾一直是当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当地建成了飞机人工增雨(雪)基地,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开展飞机增雨(雪)的地市之一,并建成跨省、市、区协作增雨(雪)作业机制。
榆林市气象局雷达数据处理中心、定边县局地警戒雷达、米脂县防灾减灾中心的建成,夯实了榆林气象部门的硬件建设基础。
与此同时,市气象局也不放松人才建设,提升“软实力”。开展市、县干部轮训,进行为农服务研究,成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专项课题组……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得有声有色。“人才队伍建设为年轻人才提供平台,成为气象现代化的新鲜活力之源。”市气象局局长牛占峰说。
“在科研项目分析中,我发现一些难以预报的天气过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积累了预报经验。”预报员高雪娇告诉笔者,借助人才培养计划,她的业务水平大有提升。在市气象局积极营造的学术氛围中,业务人员真正做到与学术“手牵手”,与专家学者“面对面”。
当好防灾减灾“哨兵”
“有时候大喇叭出现故障了,村民会主动打电话到气象站问大喇叭为什么不响了?”在榆林市横山县白界乡,副乡长肖伟指着村头的气象大喇叭说道。
肖伟是当地气象信息工作站站长,他告诉笔者,每年七、八月份是当地冰雹、暴雨多发期,自从有了气象大喇叭,气象防灾减灾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重视。
遇到一些重大天气过程,肖伟经常吃住不离气象信息工作站。目前,横山县共有414名气象信息员像肖伟一样奋战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线,榆林全市的气象信息员则达5664人。此外,榆林市目前共建立乡镇气象工作站176个、大喇叭397个、显示屏402块,基本实现了“镇镇有显示屏,村村通大喇叭”。
除了延伸防灾减灾“触角”,榆林气象部门更积极地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决策依据。“气象服务做得好,预报工作及时,很准确!”在7月9日的全市防汛视频工作会议上,榆林市市长陆治原连连肯定汛期气象服务。
百姓乐享气象服务成果
在通往白界乡政府的路上,肖伟指着路边一个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说:“当初建这个作业点的时候,相邻的两个村子都希望作业点建在自己的村里。”他告诉笔者,去年乡政府打算选择白界村和畔界河村的其中一个建立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但是两个村子都觉得建在自己的村子里受益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乡政府的协调下,作业点建在了两个村子的交界处。
“前几天工作站的人通知说有冰雹,让我们采取防护措施。本以为大晴天不会有冰雹,没想到还真下了。”白界乡村民周子清感叹道,“幸亏我听从建议,给地里的西红柿加盖了草帘,要不然可就全烂了。”
榆林市经济作物产量占全市农作物产量的比重大,对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多。牛占峰表示:“我们要让为农服务工作真正发挥作用,让百姓体验到实惠。”
今年,随着市政府《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榆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榆林将把群众满意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气象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千家万户。
(作者:刘婧 贺彦兵 高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