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小农水”让穷旱塬实现大翻身

24.10.2014  11:01
第3551期    出版日期:2014-10-23
            “自古大荔,历代粮仓;棉花产量,陕西称雄;大荔西瓜,名扬天下;花生黄花,全国驰名。”对于水资源天然禀赋差的陕西省农业大县大荔来说,小农水建设给大荔农业发展带来了春风。据了解,大荔县夏粮今年实现亩产总产双丰收,夏粮总产达13.06万吨,较往年增长6.21%,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长势良好。笔者近日走进大荔县,采访“小农水”为这个农业大县带来的新变化。
  “小农水”保障好收成
            塬,是陕西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由于塬地势高,往往缺乏水源,农业种植只能靠降雨,没雨的时候,农作物就无水可浇甚至旱死,农民耕种一年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当地群众笑称这是“保种不保收”。因此,在大荔县不少塬上的耕地被农民废弃,成了荒山荒坡。          
          段家镇打虎寨村位于大荔县北部黄土塬区,是荒山荒坡的典型代表,耕地面积3850亩,种植作物主要有苹果、桃等。县水务局在项目区投资约260万元,共发展喷灌面积1020亩,新打机井5眼,改造机井3眼,极大缓解了当地的灌溉用水矛盾,并缓减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等问题。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75,年可节约灌溉用水14万立方米,年增农业产值12.8万元。此外,还建设了多个集雨水窖,作为干旱时应急使用。

          “‘小农水’是改变当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惠民工程。过去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打虎寨村这个示范点整合了多个项目,喷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有了水源的保障,就有了好收成,前来订货的客户络绎不绝,果品价格更是一路看涨,让我们这个昔日的穷旱塬实现了大翻身哪!”大荔县水务局农水股股长张渭说。

          据了解,大荔县是2012年中央财政追加小农水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县之一,分为8个高效节水试点区,除打虎寨村外,还包括赵渡镇乐合村、苏村镇陈村、官池镇西阳村、大荔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朝邑镇平罗村县级示范园等7个试点区。“与之前相比,灌溉减少一半的人力,亩均可节省20%左右的化肥用量,节约用电10~20千瓦时,亩均可节省成本300元。大田粮食喷灌亩均增产15%左右,果树滴灌亩均增产20%左右。”张渭说。
            节灌促进规模化种植
            朝邑镇平罗村,耕地面积5600亩,主要种植大棚瓜果、蔬菜、冬枣等经济作物。小农水项目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水利保障,年增加农业产值16万元,每年可节约灌溉用水11万立方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非常显著。“我们种的是甜瓜,这个大棚里种的已经被外地的厂家直接订购了。”平罗村村民东方红指着大棚里的甜瓜介绍道。

          据了解,平罗村的保底收购订单农业模式,很受当地农民的欢迎。一年一个大棚收入就在10万元以上。“保底收购让我们农户的收入有了保障,种植积极性也更高了,更让我们看到了种地大有希望!”东方红说。

          在大荔县,冬枣也是当地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根据生长规律,冬枣基本上是第三年开始挂果,种在大棚里以后,1亩地的平均产值为1.5万元。5年后,就可以进入盛果期,1亩地的净利润一般在1万元左右。如果市场价格稳定,1亩枣树一年就能收入1万元,这相当于水利设施亩均投入的3倍。事实上,发展林果业和发展粮食种植并不矛盾,根据果树的特点,在果园里套种粮食,同样可以增加粮食产量。

          目前,大荔县的冬枣种植面积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递增,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20万亩,年产量20万吨,实现产值20多亿元。张渭表示,希望当地经济作物种植快速发展,能够更好地拉动当地水利建设。当水利建设实现全覆盖后,也会带动当地粮食生产,形成经济作物和粮食生产互相带动的新模式。同时,由于土地流转政策的深入,种粮大户们也对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农业机械开始大规模投入,上千万元投资在当地并不鲜见。

          今年夏天,大荔县多地出现旱情,水务部门组成40多人的抗旱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维护灌溉设备,保证了农民多浇地、快浇地、浇好地。全县各地充分利用起小农水项目,在沿黄河、渭河、洛河先后架起100多台各种抽水泵等,开动1.3万眼机井,利用12座涝池与15眼集雨水窖的水源,采取喷灌、渗灌等节水节能灌溉措施,昼夜不停抗旱,让庄稼及时喝上“救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