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陕西启动斗门水库试验段工程

10.03.2015  10:35
          2月28日,陕西省斗门水库工程正式启动。这是陕西连续5年在春节期间启动一项重大水利工程。

          斗门水库工程是陕西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大西安”未来近200万人口的饮用水问题,同时成为西安市城西区域的备用安全水源。

          斗门水库是一座以调蓄引汉济渭工程来水,兼顾城市生活供水、沣河防洪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项目。水库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南部、沣河右岸原昆明池旧址上,利用原昆明池旧址低洼库盆遗存,结合该处土壤具有天然防渗的优越地质条件进行建设。

          据陕西省水利厅总工办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水源水质安全,水库设计采用内外湖布局、双水源引水。库区水面面积近10平方公里,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库周总长14.76公里。此次开建的斗门水库试验段工程属外湖库区的一部分,试验段库区面积0.53平方公里,由外湖试验段库区、围坝、应急引水建筑物等组成。试验段工程主要围绕探明土层结构、复核验证勘探资料和土料试验成果,以及观察水库运行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库区周边浸没影响,复核库区防渗效果,探索库坝区的生态防护等开展。试验段工程将为斗门水库的整体设计提供可靠的试验成果,为总体工程施工提供有效的经验。

          谈到为什么要建斗门水库,水利厅原高级工程师孙平安说,斗门水库第一大功能是供水,包括城市工业供水与生活供水,这正是水库内湖所承担的角色。首先,根据《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水量配置规划》,预测到2030年,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年需水量分别为1.08亿、0.85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可供水量,并考虑中水回用量后,缺水量分别为0.67亿和0.59亿立方米,这个缺口就需要由引汉济渭工程解决。但由于引汉济渭分配给沣东和沣西新城的水量不均衡,在没有调蓄工程的情况下,供水保证率低于61.5%,达不到供水保证率95%的要求,这就需要修建调蓄工程即内湖。其次,对西安城区而言,受气候因素影响,关中地区近几年降水量很少,导致黑河水库在汛期都会出现水位很低的危险情况,特别是2014年夏天局部库底裸露,更让西安市民惴惴不安。黑河水库最大日供水能力是110万立方米,而2014年的最大日用水量在150万立方米左右,只有在石砭峪水库、石头河水库等备用水源同时启动情况下,才能保证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这就需要斗门水库作为应急水源,当西安市尤其是城西区域包括高新区遇到紧急情况时,可随时开闸放水。

          斗门水库的第二大功能是防洪,这正是外湖的作用所在。沣河作为西咸新区的城中河,其防洪标准也需相应提高,而斗门水库将通过分洪滞洪将沣河的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对于沣东、沣西新城的安全至关重要。

          斗门水库的第三功能是洪水资源化,即把洪水留得住用得上,特旱年份发挥应急功能;结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等,以生态水形式,与西安其他水系连通,补给地下水,让西安的水灵动起来。

          孙平安还介绍,从景观角度看,其宽阔的水面可形成城市生态景观,符合西咸新区田园城市建设理念。从社会功能上讲,通过外湖对沣河洪水蓄滞利用,将洪水和雨洪资源化,可实现年生态补给水量约1100万立方米,与“八水润西安”规划中其他水系相连,形成较为完备的水网体系,实现周边水系连通、生态涵养的目的,将极大改善西安的生态环境。

          斗门水库巧妙地将水库与昆明池遗迹保护结合了起来。昆明池是古长安城重要的蓄水供水工程,历史上形成的池区将使水库引水、供水、分水、退水均相当便捷。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坦言,昆明池遗迹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合理应用。建设“大西安”,要充分发挥昆明池遗迹给予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而恢复古代昆明池的水库功能,是当今保护和利用昆明池的第一要务。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教授李令福是研究昆明池的知名专家。他表示,保护利用这一文化遗产,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借助新的手段保护。在他看来,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在昆明池旧址上建设水利工程,是最恰当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遗址,又恢复其历史面貌,可谓一举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