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东庄水库突破三大技术难题 渭北高原将现高峡平湖
26.12.2014 18:21
本文来源: 水利厅
三大技术难题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进展
自秦修郑国渠始,陕西人兴水治水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泾河。1950年10月,陕西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北大学等单位在泾河下游峡谷段勘测规划大型水库项目,几代水利人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直至2006年先后开展了6次勘测设计工作,一次次满怀希望的启动和开展,又一次次无奈的停滞或搁浅。但是,三秦儿女建设东庄水库的梦想一直没有放弃。
“多年来,制约和影响东庄水库立项建设主要有三大技术难题或问题,一是水库开发任务问题。二是泥沙淤积问题。三是地质岩溶渗漏问题。”魏小抗介绍。
2010年5月,省委省政府做出“在水利建设方面干几件大事实事”的重大决策部署,重新启动了东庄水库前期工作。4年多来,省水利厅在2010年、2012年组织开展了两次冬春地质勘探大会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具有世界级技术挑战的泥沙淤积和地质岩溶等问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
在新一轮的前期工作中,确定东庄水利枢纽开发任务得到了省内外业界、专家和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泾河的含沙量为世界之最,借鉴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成功经验组织开展渭河下游冲淤特性及东庄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研究,提出了水库“泄大拦小、适时造峰”的水库调水调沙运行方式;岩溶渗漏研究成果表明,东庄坝址河段内岩溶发育不发育,渗漏形式以溶隙型为主,不会产生水库渗漏问题。
至此,多年来影响东庄水库立项建设的开发任务、泥沙淤积和岩溶渗漏等三大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和重大进展,东庄水库建设的技术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根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灾”
今年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东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标志着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决策层面取得了立项建设的“通行证”。
1960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渭河下游及南山支流形成地上悬河,渭河“小水大灾”频发,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渭河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是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渭河干流不具备修建水库的条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水患,缓解渭北“旱腰带”严重缺水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一代又一代水利人将目光聚焦于具有良好筑坝条件的泾河。
东庄水库建成后,将与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一起,形成完整的渭河下游防洪体系。可拦截泥沙20.6亿立方米,通过水库调水调沙、联合调度,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7.5亿吨,冲刷降低渭河中水河槽,极大提高渭河下游行洪能力,彻底根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灾”的常态发生,确保渭河综合治理后防洪能力50年不降低,为沿渭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及9区县80万人、160万亩耕地提供安全保障。
将成关中抗旱应急骨干水源
关中地区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又是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并存地区。缺水已成为制约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魏小抗介绍说,泾河是关中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一条河流,修建东庄水库是立足当地水源、近期缓解关中特别是渭北地区缺水的唯一选择,“每年可向铜川新区、富平县城及西咸新区、泾惠灌区等供水5亿多立方米,滋润渭北‘旱腰带’,并将成为极端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重要的抗旱应急骨干水源。”
有望成为世界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据了解,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泾河下游峡谷末端礼泉县东庄乡、淳化县车坞乡河段处,距西安市90公里。水库开发任务“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环境”。“东庄水电站设计年发电量3.3亿度,在优化区域电网结构的同时,可年减少煤炭消耗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为全省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魏小抗说,东庄水库蓄水后形成6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可有效改善渭北区域性气候。同时,依托高峡平湖美景及自然禀赋,将打造成为世界级水利旅游风景区。
魏小抗说,2015年初,东庄水库将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审查,开展初步设计并加快导流勘探试验洞建设,开展施工营地、水电及其他进场道路等准备工程的设计,适时开工建设;2016年,目标是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加快初步设计和准备工程建设步伐。2017年,目标是完成初步设计及审批,准备工程基本建成,实现泾河截流,主体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至2022年基本建成主体工程。2023年水库发挥效益
据悉,该工程总投资127亿元,建设工期95个月。也就是说8年后,当高度230米、相当于90层楼的超高拱坝将泾河拦腰截断之际,一座集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生态改善于一身的高峡平湖,将在渭北高原横空出世。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6.12.2014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