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 6000万人将喝上汉江水
昨日下午2时32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缓缓开启闸门,清澈的汉江水奔流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间接受益。
干线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南水”从河南省淅川县渠首闸门喷涌而出,沿京广铁路北上,将用15天时间到达北京。年输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
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逢山打洞、逢河架槽、逢路设桥,向全线2385座各类建筑物发起攻坚战。在郑州以西约30公里的黄河孤柏湾处,水面波澜不惊,底下暗藏玄机。两个长达4.25千米的隧洞,从河床底下约30米处静静穿过,这就是穿黄工程。作为全线规模最大、单项工期最长、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复杂的工程,仅仅设计方案,就讨论了十多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他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陕西保证水质达标和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陕西,有两个关键词——“70%”和“一江清水”。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我省陕南地区地处丹江口水库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流域面积6.27万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六成以上。我省境内的丹江和汉江年均入库水量285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409亿立方米的70%。
为确保送到京津等地区的水水质达标和安全,2007年10月,我省启动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资30亿元左右,治理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我省还力求在保护水源的同时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陕南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搬迁60万户、240万人。截至2013年底,20万户、75万人搬进新居,迁出地生态恢复进程加快,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通水后,我省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剩余建设内容,完成之前确定的到2020年的工作计划。同时,还将探索建立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稳定的投资来源。
南水北调工程
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从长江调水,横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总调水规模 448亿立方米
供水面积达 145万平方公里
受益人口 4.38亿人
先期实施东、中线一期工程,东线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开工。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干线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年均配额为37.7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现状用水量6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
向沿线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工程移民迁安近42万人。
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