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构建人水和谐新常态 渭河整治工程摄影纪实之三

09.07.2015  09:57
          从宝鸡出发,记者沿着渭河大堤一路向东到潼关三河口,380多公里的行程,如同穿行在一个巨大的水景公园。宽阔坚固的防洪大堤,波光潋滟的湿地公园,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带,起起落落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长卷,不禁吟诵起唐朝诗人冷朝阳描写渭河的诗句:“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然而,五年前的渭河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堤防破败不堪,河滩沙坑遍布,污水横流,满目疮痍,被称为关中“下水道”。“拯救渭河”、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成为了上下共识。2011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一定要把渭河的事办好”的坚定号召,同时全线启动了渭河整治工程,在388公里的渭河两岸铺开了100多处建设战场,系统治理渭河的生态恶化、防汛基础薄弱等问题。
     
          “渭河治理不仅要实现根治水患、确保安澜的目标,更要融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与区域长远规划相协调的战略高度,进行全面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人水和谐,还三秦父老一条安澜、绿色、人文的河流”,省治渭办负责人提出了渭河整治的目标。在具体工作中,积极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始终坚持“人水和谐”这一基本理念,在总结国内外先进治河经验的同时,突破性地提出了堤路结合,建设集防洪、交通为一体的两岸堤防,形成便捷、畅通的沿渭交通圈,打造一条关中亲水环线工程。在渭河沿线修建55处河滩公园,真正将渭河变成让百姓亲近自然、惠泽万民的生态长廊,实现人水和谐的治水最高境界。同时充分挖掘沿渭各地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上宝鸡突出周礼文化、杨凌突出农耕文化、西安突出汉唐文化、咸阳突出秦文化、渭南突出“三圣”文化,着力突出水与历史、文化结合,通过雕塑、石刻、历史遗迹打造渭河人文景观工程,有效提升渭河文化魅力。与此同时,开工建设了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工程,建设了一批自行车赛道、健身广场和足球篮球场地,使渭河两岸成为了最大的全民健身乐园。
     
          沿渭各市县结合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在堤顶道路、绿化景观、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中,顺应群众盼水、亲水、居水的强烈愿望,打造了一批湿地公园、文化广场和运动公园,成为休闲娱乐健身的绝佳之地。宝鸡市精心打造渭河“百里画廊”,利用渭河治理成果,建成了“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等景观,其中岐山段湿地已经被水利部挂牌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天吸引数千游人来这里休闲旅游。兴平市把昔日的渭河荒滩建成了“十里荷香”景观长廊,每天游人络绎不绝,成为咸阳生态旅游的一张名片。西安市依托渭河整治工程建成了城市运动公园,城市居民纷纷来到公园里运动锻炼或者散步休闲。渭南市的渭河湿地公园芳草萋萋,花开似锦,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在里面散步健身。
     
          今天的渭河青春焕发,正在成为一条堤固洪畅之河、绿水碧波之河、亲水文化之河、人水和谐之河和富民强省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