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军:在水源区保护硬约束条件下陕南发展的讨论

22.09.2014  18:21
          一、陕南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区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唯一水源区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陕南的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区:丹江口水库年入库流量388亿m³,陕西省年汉丹江出境水量277亿m³,占丹江口入库水量的71%,也就是说,国家南水北调不管近期年调95亿m³还是原规划调145亿m³,其水量的70%多来自陕西的汉丹江,来自陕南,这必然使国家把中线水源区的保护责任主要放在陕南。

          (二)陕西引汉济渭(包括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的唯一水源地,引汉济渭工程规划年从汉江调水15亿m³,两个取水点,一个是汉中洋县黄金峡取水10亿m³,一个是从汉江一级支流子午河取水5亿m³,其调水量是目前关中生活和工业用水量的总和,这也使省上会对陕南的水源保护提出明确的责任要求。

          (三)两大调水工程目标:一是解决中国华北中原的缺水,二是解决陕西关中的缺水,且都是以解决这一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为目的,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都要求水源地的供水水质优于二类。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水质目标要求将更加严苛。

          (四)两大调水工程重要性:一是国家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二是全省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这个中国梦战略需求安排,也是实现省委、省政府要求“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兴三秦”发展的目标的要求,作为陕南这一特殊区域,有责任、有义务,也必须服务、服从这个大局。

          二、陕南所处的区域自然环境和中国对改革开放30余年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决定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陕南水资源总量约320亿m³,占全省420亿m³的76%左右,森林覆盖率55.5%,比全省37.3%高18.2个百分点,比全国18.7%高36.8个百分点。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二级37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尤其是全球独有的朱鹮,二级50种;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15个,总面积4085平方公里;有国家森林公园9个,省级15个,总面积708平方公里,两个面积合计近5000平方公里,还有新鲜的空气等等,这些资源的优势,我理解也正是自身发展的优势,也是自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写进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这已成为中国政府奋斗的目标之一,这是对改革开放发展经验教训深刻的总结,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这一必然选择,为陕南发展自身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幸福发展的空间。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第五次财经工作会议上,对全国水利的发展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水资源全国配置,地表与地下兼顾,地下漏斗的危害逐步减小,大西线调水科学研究)、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湿地)、两手发力(政府和市场) ”的工作方针。这既为全国的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陕南依靠自身优势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从主客观层面约束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

          三、以《国家南水北调主要水源区保护规划》为纲,做好陕南发展战略的顶层规划

          以上主客观条件的约束,既决定了陕南发展模式的选择,又为陕南立足优势实现幸福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机遇空间。抓住机遇,以立足中高端发展为基础,运用项目化思维的方式,顺应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大局的要求,以水源区保护规划为纲,做好陕南发展战略顶层规划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以水源区保护规划为纲,顺应了今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和2017年省委省政府要求引汉济渭水进关中的要求,会得到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也会得到广大受益区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拥护,实现陕南的和谐持续发展。

          (二)以这个规划为纲,其直接涉及的项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较多,解决起来难度较小,问题的解决,项目的实施将带动陕南发展。

          1、3市28个县区的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提升,运行管理费用的落实。
          2、以前未曾落实的水源区所有镇、大的村庄(1000人以上)240万避灾移民、新城镇化建设、乡镇合并等人口密集区的废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项目的加快实施。
以上两个项目在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实现雨污分流,运行管理费用的落实问题。
          3、全区7.02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项目的全面实施,水土保持质量的提升。
          4、面源污染的解决措施:有机农业发展,有机茶叶产业发展等。
          5、天然林保护项目、人工林种植项目的持续推动。
          6、已有矿业整合,矿区治污项目,新建矿业的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落实措施。
          7、因约束条件造成的陕南发展机会损失的补偿。
          8、已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产业升级项目等等。

          (三)以这个规划为纲,顺理成章的必然涉及的陕南今后应重点发展和国家应重点支持的产业有:

          1、大旅游业:这是水源保护区发展的必然选择。陕南有其发展生态旅游特殊的优势,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有一定的基础。说大旅游业,是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品质,发展中高端旅游产品(如南沙湖国际垂钓比赛),提升接待能力、层次,顺应国家、省上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要求,顺应广大民众对生态旅游这一产品的刚性渴望。以建设生态陕南,秀美陕南、富裕陕南、安全陕南为目标,以全区整体考虑为主线,以吸引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客源为核心,扩展区内和区外旅游产品的对接,充分考虑引汉济渭工程对区内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提出的六大开发目标之一,是打造水工程与生态动植物深度旅游线,包含了黄金峡58公里黄金水道的保护开发;沿108国道到老县城、太白山生态动植物线保护开发;沿蒲河过天华山亚洲第一大瀑布到沿线水工程及周至王家河、黑河(仙游寺)水工程线的保护开发;沿汶水河水上漂流、牛背梁、上河坝、木王森林公园休闲度假线的保护开发。突出几个高端产品重点打造,如国际朱鹮观鸟园建设,南沙湖国际垂钓比赛基地建设,中华龙山黎坪观赏区建设,中华金丝猴人与动物互动体验线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等等。

          2、文化产业建设:陕南是二汉三国,秦楚历史文化的重地,更是汉文化的起源地,依托汉江源打造汉源文化,为汉源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汉人的老家、汉水润中华等。重视水文化建设,保护好五门堰、杨家堰等历史遗存。汉服文化带动陕南桑蚕业、丝绸业的发展。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围绕其建设文化产业链。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强化以法治国,而秦以法立国,确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而秦法的核心人物是商鞅,商鞅的封地在商洛,在商洛着力打造中华法治文化博览园更当其时和其地。

          3、养老托幼事业的发展,养老是国家支持的产业,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陕南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充足的阳光,人类生存三大资源优良,发展养老事业得天独厚。而中国传统的老带幼这一趋势,愈来愈明显,以养老事业带动托幼事业,幼教事业(当然必须是高端的幼教事业)的发展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管国家和个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都有其坚实的刚性需求和支撑这一产业的经济基础。

          4、特色研究基地建设:如和四川联合建设中华秦岭熊猫研究所,建立中华秦金丝猴研究院,扩大朱鹮研究规模。建立陕西秦岭植物研究院。大力发展人工栽培有高经济价值的国家濒危植物,如红豆杉等,形成高端特色产业链。

          四、值得重视和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保护汉江水资源及水环境不仅是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的需要,也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陕南强化区域发展的优势,发挥区域生态优势资源,确保陕南科学、和谐、幸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一点认识大家应该统一,这样才能将外部的积极性和内部的积极性都发挥起来,使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形成合力,把被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促进陕南经济的发展。

          (二)作为国家和省上的主要水源保护区,陕南的发展战略考虑不应仅仅是生态补偿问题,而应该更多的借这个机遇,站在这是陕南发展的一次理念上的大转变、产业上的大提升、利益上的大调整、生活方式的大改变这一层次去考虑。

          (三)加快研究建立健全有别于全省的适合陕南发展实际要求的考核指标体系。如将各县、市、区出境断面的水质、森林覆盖率的保持和提升等指标纳入其中,弱化对GDP的指标考核。

          (四)陕南240万避灾移民和引汉济渭9612人库区移民搬迁后产业发展问题,如何以此为契机,以新型农业合作社为基础,以乡镇合并为动力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加大培训力度,有序有组织外出务工,使他们尽快心稳、家富,这一问题需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

          (五)以陕南研究院为依托,适时开展汉江与渭河的对话,进而扩展到长江与黄河的对话,进行思想火花碰撞,深刻交流。这一机制对促进陕南发展意义重大。

          (六)支持二郎坝水力发展公司从嘉陵江西流河支流年调水3000万m³的二期调水方案,适时提出引嘉入汉工程,以解决汉江上游季节性缺水问题,更好的促进陕南水资源的保护,提升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调水保证率。

          (七)尽快研究和启动陕南水功能区水资源保护等立法工作,将规划用法律制度固定下来,以促进陕南长期、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