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源来自陕西

14.12.2014  00:22

    白河县全景 林成敏摄

    镇巴县“丹治”项目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马磊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项长1400多公里、历时10年的巨大工程,昨日起向“京津”输送“南水”……

    陕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始端,不仅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丹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者”。陕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如今,陕西人可以自豪地说:境内657公里汉江流域水清如镜,出境水质完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

    为保证一江清水供京津,2012年陕西省全面启动汉江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今年4月,陕西又划出水质“红线”确保清水北上。为此,陕南一大批企业因为排放不达标上了关停“黑名单”,转而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

    在最为直观的“点源污染”治理方面,“关、停、并、转、迁”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同时,进行了大面积“药物治疗”: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及工业园区、移民集中居住区环保设施。

    在隐形且是最根本的“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水源区内的汉中、安康、商洛3市28县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在全境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

     水质红线:保障清水供北京

    为保证通水后水源地水质清澈,陕西省划一条出境水质标准的“红线”——汉江出境水质不低于Ⅱ类,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同时,推出5项保护措施。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活污染治理。三是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四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五是强化环境管理和执法,健全水质保护防控体系。

    在“红线”指挥棒下,各地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政绩的内容和干部任免奖惩的依据。

    为保证水质,今年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还挥出“铁拳”,护佑绿水青山。从4月开始,三市组织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专项执法行动。共排查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117件,其中河道采砂淘金23件、涉河项目建设9件、未经审批入河排污口设置11件、河道内弃石弃渣34起、水土保持监督5件,其他影响河道水质水量安全行为35起。仅汉滨区就依法行政拘留5人、刑事拘留2人、网上通缉1人,取缔无证采砂船12户。

    今年6月,镇安县率先推行“河长制”,县长璩泽涛任“总河长”,在与主要河流“副河长”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还同步启动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使环境保护进入常态化管理。商洛市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对境内河道防洪、排涝、采砂、污水防治等管理各负其责、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南郑县对辖区内河道实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乡镇政府协管”的管理模式,由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协管责任书,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今年前8个月,安康市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2起,下发执法文书44份。部、省级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达到100%,市级申报率达到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