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毛衣
本报记者 樊蓉 实习生 陈莹
为人民服务是贠恩凤一生的做事准则。几十年来,她始终把为人民义务演出作为艺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计名利,不计报酬。而简朴,则是她多年来的生活准则。
64年间,贠恩凤先后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不论是各式各样绚丽华美的舞台,还是厂矿、工地、社区,从秦岭隧道4000米深处的掌子面作业工地,到西安护城河清淤现场,她多是身穿一件自己手织的红毛衣。红毛衣,成了她特定的演出符号;红毛衣的形象,已深入三秦大地一代代观众心中。
记者采访贠恩凤时,她身上依然穿着一件红毛衣,红毛衣底下的黄色条纹衬衫也略显老旧。这一身简朴的装扮与她著名歌唱家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问起红毛衣的故事,贠恩凤笑着说:“我从小就爱织毛衣,家里老伴儿、孩子们的毛衣都是我织的。现在这件已经是第三件了,之前的两件都已经破的没法穿了。”从40岁开始,一斤毛线,十几块钱织成的红毛衣就成了贠恩凤的“专属演出服”,只要没有特定舞台服饰,她永远穿着一件红毛衣为群众演唱歌曲,完成了5000多场演出。毛衣哪儿破了,就拿毛线重新补上,缩水了变短了,就再补上一两寸。今年11月初,贠恩凤参加完社区活动后,把破损的红毛衣送到西安市建西街一家针织店去修补。见到熟人,店老板笑着说:“老师又来补毛衣了?这件已经补了这么多次,换一件新的吧。”贠恩凤笑着说:“反正都是一个颜色,别人也看不清楚,补一补就能穿!我这人就是这样,不认识名牌,更不穿名牌,穿着合适就行。”
和这红毛衣一样不变的,是贠恩凤对义务演出的坚持。从艺64年来,贠恩凤从不收取额外的演出费,坚持做为人民歌唱,不计名利的义务工。1985年9月,应青海广播电视厅之邀,贠恩凤到西宁参加“西部歌会”演出、录像,临结束时,组委会给了贠恩凤400元酬劳费,但她坚决不收,在双方的僵持下,最终贠恩凤只要了40元路途补助费。贠恩凤说:“我代表三秦儿女到青海为他们演唱很光荣,也很幸福,为人民演唱是我的天职,我不能向人家索取什么。”为此,《青海日报》专门发表一篇名为《她得到的比金钱更可贵》的报道。1992年2月,贠恩凤应甘肃省委统战部的邀请,到兰州参加为希望工程义演的大型文艺晚会,会后组委会提出要给贠恩凤报酬,她也分文未取。无论何时何地,贠恩凤都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义”的价值要求,她所有的演出几乎都是无偿的,即使有演出费,她也大都返还或捐出。
红毛衣成了贠恩凤的专属符号,那鲜艳却不扎眼的红色,正如贠恩凤低调而质朴的性格,一生坚持“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的信念,简朴的生活,不为名利,不计报酬,无私奉献。采访结束时,贠恩凤将记者送至楼下,风吹起满地的落叶,贠恩凤站在寒风中向记者挥手告别,她身上的那一件红毛衣,像燃烧的火焰,和她一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起,温暖了整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