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季提前微招聘流行 快递、送餐员薪酬接近白领
春节过后,万象更新。又一年的求职季、招聘潮也不期而至。华商报记者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求职招聘热潮已提早开始。从行业需求上看,商贸物流等岗位亟待用人,中小微企业的招聘需求也十分旺盛。
现场直击
企业主动出击卖力招人
微招聘风头劲起
“我们这待遇和晋升空间都不错,坐下来谈一谈。”“你可以到咱们公司实地了解,坐地铁就可以到。”……近日的一个早晨,随着应聘者陆续前来,在省图书馆附近一场招聘会变得热闹起来。除了许多求职者凑在信息栏查看或走到心仪岗位前交流,也有不少企业的招聘人员主动出击,这才会有前面的话语出现。
华商报记者发现,与以往招聘总是坐等求职者上门有所不同,今年不少企业的招聘人员开始变得主动。有的“兵分两路”:既有“留守”摊位咨询面试的;还有主动“出击”,向路过的应聘者派发招聘资料,主动咨询求职意向。还有企业则开出“高薪诱惑”。
据西安市人社局调查显示,预计从现在到三月中上旬,西安将有一个明显的用工高潮出现,为此全市安排了109场招聘会,预计转移就业在77万人以上。记者近期在南二环西安人才市场、长安广场的多场招聘会上,都看到了人才攒动的场面。为了吸引更多求职者,不少企业突出福利待遇、五险一金、带薪休假、员工旅游、培训晋升等条件。
“欢迎大家推荐靠谱人员,成功入职者公司有奖励和回报。”西安一家教育集团的网销部负责人刘先生近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招聘广告,并“跪求”好友转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等渠道的微招聘也越来越多。
“不仅是在朋友圈发招聘广告,有的还做成在线面试的页面分享到朋友圈。”张先生在西安某西点公司负责人力资源,上周刚在朋友圈发布了一个微招聘。他介绍,现在有不少网站提供类似招聘官网服务,让职位信息在微信和微博上传播,求职者可直接在招聘信息内申请职位,甚至在线面试。张先生说,用于求职招聘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很多,有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设,还有一小部分则是传统招聘网站和人才市场设置,“求职者不光只盯着一两个应聘渠道,招聘者也得主动出击。”
求职者相对“淡定”
年轻人找工作不愿将就
相对于企业卖力揽人,今年不少求职者则显得淡定很多。林先生过年前刚离职,新年伊始准备重返职场。“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招聘会,现场看过以后,觉得合适的机会不多。”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传媒和策划工作5年多,觉得招聘会上的职位相对比较初级,中高级对口的不多。最近他也在朋友圈里发了精心制作的求职简历,虽然也有一些企业对他伸出了“橄榄枝”,但对薪酬水平不是很满意,“找工作还是要多看看,再比较一下。”
来自陕南的90后赵越,春节后早早就从老家赶到西安找工作。此前他做过建材和医药类的销售工作,从业务员一直做到经理岗位。可因为行业不太景气,加上网络冲击,去年他们公司销售业绩下降、收入上不去,今年就想换个待遇好点的管理类工作,“衣食住行样样都得花钱。看着朋友们都买车买房,我还还没成家,还得努力啊。”赵越说,到招聘会转了几圈,虽然工作机会很多,但满意的还没找到,“反正不着急再等等吧。”
也有人最近萌生了换工作的想法。“瞎忙还不赚钱。就想换一个时间自由的工作。”在西安一家小型商贸公司工作的刘霞说,她是公司文员,平时除了负责文件整理、记录,有时还要负责客户接待、协助其他同事外出采购等,经常加班到晚上8点多才下班,“朋友都说加班多了容易老,赚的钱还不够买面膜哪。”她说,看到身边一些同事在考虑换工作,她也想换一份待遇好、有晋升机会的工作。
华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尤其是年轻求职者,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愿意“太将就”,宁可再等等。他们普遍关心工作地点、是否加班、出差频次、待遇预期等。对此,赶集网招聘负责人王磊表示,年轻求职主体以90后为主,从“期待薪酬、就业岗位、就业区域”等情况来看,呈现出更加务实的就业目标。当然,找工作是双向选择题:求职者对假期、待遇、奖励和晋升提要求,招聘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综合考量。
变化特点
商贸物流岗位需求大
快递、送餐员薪酬接近白领
每到招聘旺季,总会传出各种找工作不易、招聘难的消息。那么在今年的求职和招聘市场中,又有哪些岗位提高薪资待遇也难招到人呢?
211校招网首席就业指导师孙鹏向华商报记者介绍,从行业划分来看,由于新建物流基地、外卖平台和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西安市场上商贸流通和物流方面的招聘需求最为旺盛,物业、服务业的招聘需求也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呈现同比增加趋势。
他说,从薪酬来看,岗位需求大的快递员、外卖从业者薪资平均能到5000元以上。另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冬季西安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西安地区企业平均招聘薪酬为税前6131元,也就是说,快递、外卖等行业的配送人员在薪酬上已与白领接近。“但这些行业还是不好招到人。”孙鹏表示,因为快递、外卖等配送岗位属高强度体力劳动,非常辛苦,应聘者也希望能获得更有激励的薪资待遇,更容易与雇主产生分歧。
除快递行业,服务业另一用工“大头”的餐饮行业在用工难问题也比较突出。在上周四的一场招聘会上,记者看到西安某知名餐饮企业带着服务员、收银员、文员等三个岗位前来“抢人”,其中服务员岗位明显“粥多僧少”。该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坦言,服务员的离职率较高,不少员工春节回家后就没再回来上班。目前该企业服务员还缺20多个,日常人手不够,只能频频让后勤人员来顶班。
西安市职介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就业岗位增幅集中在两类企业:一是电子通信软件类企业,此类企业中约有58.3%就业岗位有所增加,增幅最大达17.83%;另一类就是服务业,约有53%的企业就业岗位增加,增幅最大达到40%。西安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预计一些待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和苦、脏、累、险的岗位可能会出现缺工现象。
“求职者期待更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用工单位则希望应聘者创造更多价值。”西安一家商贸企业HR刘女士认为,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招聘仍然处在不对等状态,求职者和招聘者可能都需要换位思考。
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紧迫
高技能人才最吃香
今年的求职潮,似乎比前两年来的更早一些。孙鹏表示,前两年招聘会大多在正月十五以后,今年正月初六前后就开始了,提前了大约十天左右。一方面今年春节较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企业招聘需求的旺盛。他认为,从招聘企业的规模看,当前中小微企业的用人需求更为紧迫,“国家政策鼓励大众创业,近一两年中西安新成立的创投企业较多,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也很多;而传统大型企业则普遍面临转型现实,暂时还没有过多招聘需求。”
综合招聘会现场、各招聘网站的统计来看,往年“霸屏”的操作工、钳工等普通工种需求有所“缩水”,取而代之的则是高技能人才,例如:不少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高级软件设计师、高级架构师的需要;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除了对学历有要求,还要求熟悉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
赶集网招聘负责人王磊表示也感受到了这一变化:今年节后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增。他分析,由于目前有不少产业趋于互联网化和智能化,简单操作工的需求明显减少。和往年相比,大批量的普工招聘下降了20%-30%左右。相反高技能人才需求攀升,尤其是电子通讯、电器类设备安装和维护岗位需求旺盛,对求职者通常要求大学学历且有相应工作经验。
高级蓝领的“含金量”也迅速提升。据58集团发布的《2016-2017年度蓝领市场白皮书》显示,以汽修工、空调安装工为代表的技能型蓝领逐渐成为求职市场上的“香饽饽”,并持续受到企业HR的高度关注。
观点建议
求职应适当“包装”
面试谈话要避轻就重
“从当前招聘市场的特点看,技术型人才是热门、销售类人才依旧紧俏,而潜力型人才则备受关注。”孙鹏表示,当前的市场更需要高品质服务和产品,相应地也需要更品质的从业者和高品质的技术能力,建议求职者应锻炼自身修为,提高对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作为企业则有必要提高薪资待遇、健全晋升机会来留住熟人,为工作者和求职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条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宝华表示,对于新入职场的求职者来说,找工作也要讲究技巧。例如:求职者要学会适当的“包装”自己。在招聘过程中的每一次谈话其实都相当于面试,无论从态度、着装还是言谈举止,都要以面试标准来要求自己。谈话时,要避轻就重,突出重点,展示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重点介绍与企业所列的招聘条件中相吻合的部分,无关事情尽量少说或不说。另外,不管是电子简历还是纸质简历,都有必要简洁有力,这是前提,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最好不要一份简历包打天下。提供有针对性的简历,而不是多华丽,这才是求职中有用的敲门砖。
王磊认为,除了专业技能,态度与上进心同样为用人单位所看重。他说:“找工作不难,但要想找到一份完全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所以不妨将心态放平和,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或许当你在一个岗位上的人脉、经验都积累到一个量级时,你会发现有更多选择权主动上门。”
跳槽成本算清楚
避免心血来潮或随波逐流
“人在职场漂,哪有不跳槽”。春节后不仅是求职旺季,也是跳槽高峰期。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也有不少企业的招聘需求在减少,这是否意味着今年跳槽不合时宜了?
业内人士提醒,跳槽与否关键还取决于自身的审时度势:理清思路和职业生涯规划,热爱挑战、适应力和学习力强,是一个优秀跳槽者必备的素质,也是获得更好薪资待遇的人应具备的心态。
跳槽的潜在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据58同城招聘大数据显示,在节后跳槽可能面临时间、经济、资源等三方面成本:首先有66.8%的受访者表示跳槽换工作至少需要一个月,间接时间投入还可能更多;同时有超过73.7%的职场人认为跳槽后会产生资源成本,因跳槽带来工作性质的变动,原先已建立起源关系都会发生明显变化,中断甚至丧失。除时间和资源成本外,跳槽带来的金钱成本更突出。数据显示,47.3%的受访者认为跳槽带来了生活成本的直接增加。
58同城招聘负责人刘侃由此提醒,年后跳槽应避免心血来潮或随波逐流。职场人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能力、行业情况、经济环境,以及个人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尽可能想清楚再跳槽。 华商报记者 李程 黄涛
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