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路上 ——西安大学生求职现状调查
春节过后,正是求职招聘的高峰期,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面对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而大学生就业如同一场无声的较量,是毕业生之间的实力比拼、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
面对大学生毕业人数只增不减、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到底具备怎样的竞争力,企业挑剔的眼光,又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挑战?在一场接一场的应聘面试中,他们如何能赢得企业的认可?又如何去把握工作的机遇?记者耗时数周,跟随几位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的脚步,见证他们人生中重要转折点的挫折、成长和收获。
找工作不难 找理想的工作不易
新春伊始,对于大部分想要找工作的毕业生来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开始了。尽管距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但大部分学生都怀着一颗跃跃欲试的心,早早准备好了简历和各种获奖资料,游历于年后的各大招聘会现场。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看到差不多的职位就投一份简历,不过也都石沉大海了。”人才市场里来来往往的人群让张璐宇回忆起自己刚毕业时候的求职经历,她用无头苍蝇来形容那时的自己,但投出简历没有回音这并没有打击她的信心,反而让她越挫越勇。
张璐宇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3岁,虽学的是设计,但毕业一年多的时间,她有过很多次求职的经历,也从事过很多份不一样的工作。
“找工作其实并不难,但就是不太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与本专业相关就更难了。”张璐宇干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就职于一家通讯公司,试用期底薪1500元,没有业务提成,转正之后1800元,有1000元左右的业务提成,再加五险一金。
然而才干了不到一个月,张璐宇就打了退堂鼓,“这工作实在很枯燥,就是拿着宣传单去大街上推销,要么就是打电话推销,实在做不来。”
“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都徘徊在这样的尴尬中,我学的是设计,但想要找一份相关的专业并不容易,不论是在网络上投简历,还是在人才市场,都没有合适的机会和选择,也面试过好多家企业,大都是文员和销售的工作。”回想过去一年的求职经历,张璐宇觉得很受挫,她甚至还去面试过航空公司的空中乘务员,但基本都没有通过第一次面试。
直到半年前,张璐宇面试了一家位于太白南路的室内装潢设计公司,有机会干回自己的本专业,这让她想也没想,就同意了公司提出的只能先实习两年的要求,实习期间工资只有800元,没有任何提成和补助。
“所谓的实习,其实干的也就是助理的活儿,根本没有师傅带,只会叫我帮忙送个设计图,端茶倒水之类的。”张璐宇说,半年的时间,也没有任何的起色,而且因为她住在北郊,离上班的地方太远,左右权衡之下,她再一次辞掉了工作。
2月18日,记者在招聘会上遇见张璐宇的时候,她刚给一家位于太华路的装修装潢公司投完简历,“他们招设计师助理,也就只有装潢公司的工作能和专业挂钩,还能画图,所以我想试试。”
第二天她就接到了这家装潢公司的面试通知,“和上一家差不多,所谓助理,还是实习生,跟着师傅干活,实习期一年,工资1000元,如果表现好,还会有500-1000元的提成。”公司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和张璐宇谈了薪酬,没问题的话3月就可以开始上班。
不到两千元的工资让张璐宇有点犹豫,但她仍旧没有拒绝,“这个公司离家近,虽然工资少点,但总得一步步来吧,总会熬出头的。”
薪酬是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
2月20日凌晨,24岁的赵小龙坐上苏州开往西安的火车,与张璐宇一样,他并不是应届毕业生,两年前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他,在苏州工作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
赵小龙是山西吕梁人,大学时候与女友相识,这次就是因为女友的关系,他辞掉了苏州的工作,准备回西安发展,一边工作,一边考研究生。20日下午一下火车,赵小龙就来到位于高新区唐延路的中心产业园区,他在苏州工作过的一家大型企业,在西安也有工厂,他想去试一试。“并没有投简历,这家公司也没有对外的公开招聘,我就是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招聘。”赵小龙下了火车直奔这家公司,尽管天气不好,刮着大风,但他想碰碰运气。
这家公司做的是技术支持方面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英文翻译,他在苏州有过一年的工作经验,他觉得自己肯定可以胜任。“到了公司才临时安排的面试,一共三个环节,和翻译相关的笔试、人事经理的面试和部门经理的面试,另外还测试了一下普通话。”赵小龙都应对自如,同时参加面试的还有另外两个其他专业的学生,他觉得不如自己。
“面试主要就是看我们的沟通能力,反应能力,三个环节下来,我觉得很顺利。”两个小时之后就会出结果,赵小龙虽然紧张,但他对自己有信心,企业也很看重他一年的工作经验,果真拿到了最终的录用通知。
“通知我3月6号到公司正式报到上班。”但让赵小龙犹豫的是,公司给出的薪酬,连自己在苏州工作的一半都不到,1800+450元的底薪,还有0-500元不等的提成,公司给交五险一金,拿到手每个月工资还不到3000元。
2月21日中午,刚刚下过一场雪的西安气温骤降,赵小龙却想到人才市场再找找,看看有没有更合适工资更高的工作,然而当天没有大型的招聘会,在西安市人才市场门口徘徊的,也都是个别企业的负责人,招聘的大都是话务员和销售。
“最好可以找个英语教育方面的工作,像培训机构之类的,但徘徊了一上午,根本没有合适的,好像所有的单位都在招销售。”徘徊了一个上午,直到记者离开时,赵小龙仍旧没有离开,他想多看看。
“明天有大型的招聘会,你明天来,啥岗位都有。”常年在人才市场门口卖报纸的大爷告诉赵小龙,“但现在非常紧俏的岗位还是销售和餐厅服务员,刚过完年,应聘找工作的大学生都不太多,主要是务工人员。”
刚毕业就投身创业
在西安,像张璐宇和赵小龙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省教育厅1月20日发布的2016年 陕西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2016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356286名,截至2016年7月15日,已就业316303人,总体就业率为88.78%,其中博士毕业生88.64%,硕士毕业生88.04%,本科生89.48%,高职(专科)生88.00%。
而去年一年,继续深造的高校毕业生有28108人,出国、出境3690人,占我省全部毕业生的8.92%,自主创业人数合计403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11%。
“同学,这是我们公司的简介,你有没有兴趣看一看?”2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再次来到西安市人才市场,当天这里有场大型的招聘会。
招聘会上虽然仍旧人山人海,但是与过去招聘会上人力资源师稳坐在椅子上筛选简历,对排队求职的大学生挨个初试的场景全然不同,大多数招聘官都拿着各自公司的简介满场求贤若渴。记者走在人群中就频频被拦下询问是否在找工作。
来自西北政法大学的吴梦依告诉记者,她一早上只投了一份简历,“我想做稳定一点的工作,最好和法律相关,目前看没有什么合适的岗位,就找了一家条件不错的公司投了份简历,还不着急,我再观望观望,实在不行我就准备考公务员。”在招聘会现场,一家公司的人事部主任也坦言,这次来招聘的岗位多是一线,很多是销售岗位,许多大学生不喜欢,现在的“95后”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的关系,并不愿意找销售岗位的工作。
但与吴梦依不同,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胥戴静和朋友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在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的时候,她不慌不忙,只在寻找合适的工作室店面,这是她刚上大学时候的愿望,开一间摄影工作室,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装潢。
根据记者的了解,像胥戴静这样毕业就投身创业的学生并不多,据西北大学对今年6893名毕业生的调查,自主创业的仅有12人,准备创业的有20人,学生的创业意愿普遍不高。在西安市对2015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中,参与调查问卷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愿意创业的仅占到10.5%。
理工科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
在人才市场持续观察了一整天的时间,记者发现,在2月22日这场招聘会上主要以文员、销售和软件开发等岗位为主,而且企业提供的工资大都在1800元至2200元之间,对毕业生吸引力不强。
其中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非常希望年轻人可以加入他们的营销团队,但一天下来,招聘情况却并不理想,一方面应聘的人才少,二来符合他们要求的口才和情商皆优的几乎没有碰到。
大部分毕业生都和赵小龙有着一样的想法,希望薪酬更高一些,又希望能和本专业相关。“两三千是西安市场上普遍的工资限额,而且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大,相对来说理工科的同学会更容易就业。”西安市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数据,去年一年,我省就业率最高的三个本科学科是工学、理学和农学,分别高达91.80%、91.11%和91.00%“基本上在校招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就已经拿到了企业的录用通知,工科的专业性更强一些,是比文学类、法学类更容易参加工作。”西安一位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李梦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