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中院:天汉法庭满目春 根深叶茂结硕果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审判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大量的民事、刑事自诉案件及部分案件的执行工作,同时指导驻地调解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参与地方综治、来信来访、普法教育等工作,是人民法院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前哨站”。它与老百姓距离近,也与广大基层群众有着千丝万缕鱼水之情,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法庭就是法院的代表,法庭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对公正司法的感受。故而基层强则法庭强,法庭兴则法院兴,法庭建设的有效发展,为法院工作的全面运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年8月18日,在陕西省人民法庭工作会议上,汉中市两级法院在法庭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宁强县铁锁关法庭等五个先进集体,洋县汉江人民法庭等六个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会上,汉中中院是全省法院唯一一家介绍法庭建设经验的中级法院。
从“硬件”到“软件” 法庭建设创新能力高
为建设一流的人民法庭,汉中法院除了对法院基础建设“硬件”加大力量投入以外,还不断提升法庭内部“软件”升级和工作创新能力。
人民法庭大多远离城区,信息渠道沟通畅通低,在此情况下,全市法院强力推进人民法庭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市基层人民法庭建成了上联省、市、县法院的四级网络,实现了网上办公和网上办案,并按要求进行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上网公开,方便当事人查询和监督。通过网络直播、微博直播、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市36个人民法庭启用了电子签章系统,大大提高了法庭的工作效率。所有法庭均配备了办案用车,安检监控等办公办案设施。
汉中中院定期抽派理论功底深厚、办案经验丰富的业务庭室负责人赴各县区法院进行业务指导交流,每年选派基层法庭年轻法官和市中院初任法官分别到市中院和人民法庭进行双向交流锻炼,各基层法院把学历高、综合素质好的法官充实基层一线进行培养锻炼,不断提高人民法庭司法能力。鼓励法官参加各类培训,2006年以来,基层法庭有155人次参加了最高法院和省高院组织的培训。基层人民法庭干警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6%,法庭干警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人民法庭认真落实司法为民要求,法庭干警节假日、双休日轮流值班,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推行网上预约立案、网上接待、网上送达,回复涉诉信访。对农村五保户、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主动上门立案、审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坚持开展审判“五进”活动,扩大案件审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洋县法院龙亭法庭巡回审理、审判五进活动,被《人民法院报》以“维护稳定小分队”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参审、考评、退出和保障机制,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陪审员参审70%以上。
从“标杆”到“旗帜” 为“三市”建设服务保障强
一座法庭就是一面旗帜。近年来汉中法院认真履行审判职责,为汉中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司法服务,把法庭建设的标杆逐步升华为一面服务汉中全市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保障,综合体现法院司法为民的旗帜。
目前,汉中市各县(区)法院共设置53个人民法庭,年平均审结案件8000余件,占县(区)法院结案总数的50%以上。十年来,人民法庭依法处理损害赔偿、民间借贷、拖欠农民工资等各类案件65628件,有效维护了城乡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参与解决了高速公路、汉中新机场、航空工业园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中的事故赔偿、合同纠纷等,为重点工程和项目的顺利进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人民法庭适用简易程序率达85%以上,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26.45天,既方便了群众诉讼,又提升了审判效率。努力破解执行难,实现胜诉当事人权利。全市人民法庭当年有执行内容的法律文书,执结率均在90%以上。宁强县法院阳平关法庭总结推广出了“三勤”执行法,即庭前勤动脑、庭中勤动口、庭后勤动腿,案件执结率大幅度提高。
人民法庭在审判过程中,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的始终。2006年以来,各基层人民法庭调撤率均在80%左右,将大批矛盾纠纷化解在法庭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略阳县法院何家岩法庭成立何家岩片区矛盾纠纷联调中心,洋县法院汉江法庭建立了联调联控工作机制,由人民法庭法官、基层站所相关人员、人民调解员组成调解组织,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联调。南郑法院大河坎法庭设立了首个以人民陪审员个人命名的“宋文富调解工作室”,有效化解了大量诉讼内外矛盾纠纷。积极推行开展“三官一律”进社区、进村组活动,“关爱农村留守女孩”活动,通过就地办案,典型案例宣传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