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十二五”以工代赈成效显著
以工代赈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德政、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汉中市抢抓秦巴山区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大以工代赈投资项目争取力度,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给贫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全市共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88550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43934万元、省财政配套206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75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及群众投劳折资41806万元),通过市县有关部门和项目区干部群众鼎力配合、共同努力,相继建成了基本农田、小型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片区综合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6大类以工代赈项目1129个,涉及全市180个镇2343个村。这些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开放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摒弃了“等、靠、要”和封闭自满等不良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精神,强化了科技意识,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1、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瓶颈”制约,促进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2011-2015年,全市以工代赈交通建设完成总投资17217万元,新修道路157.2公里、改造及修复道路1262.8公里,修建各类桥梁95座3550延米。交通状况的改善,消除了城乡阻隔,密切了城乡联系,促进了城乡沟通和文明传播,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服务。
2、改善了贫困地区农田和水利灌溉设施,确保了项目区群众旱涝保收,解决了贫困群众温饱问题。五年中,共完成以工代赈基本农田建设总投资209万元,新修基本农田500亩,改造中低产田1740亩,修建河堤5740米。投资3010万元建成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169处,衬砌渠道200公里,修建机井泵站7座、拦水坝27座、蓄水池11座,新增灌溉面积1.83万亩,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2.96万亩,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现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发展能力。
3、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困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奠定了贫困群众健康生活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在贫困地区投资2040万元,兴建以工代赈人畜饮水工程120处,新打机井12眼,修建蓄水池196座、水窖19口、拦水坝17座,铺设管道421.7公里,解决5.87万人、1.32万头畜饮水困难。这些项目的建成,结束了项目区群众祖祖辈辈肩挑手提,耗时费力,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历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建设片区综合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以工代赈工程亮点,为产业发展助推添力。2011年以来,按照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联系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全市共选择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规划建设了17个有示范引领作用、效益明显的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集中解决了制约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田、水、路、桥等瓶颈问题。并以此为平台,整合政府其他支农资金,共同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直接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充分发挥了以工代赈工程的综合效益和整体效益,成为“十二五”期间以工代赈的新亮点。
5、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改变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和偏远吊庄贫困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2011年至2015年,全市11个县区列入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完成建设总投资64670万元,项目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建设搬迁户住房面积104.5万平方米,搬迁贫困人口1.12万户4.18万人。同时与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在集中安置点配套修建各类基础设施工程,引导群众实施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了集中安置点水、电、路、视、讯“五通”和医、教、商“三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部分高寒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迁出地的生态环境也通过休养生息,逐步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十三”五期间,汉中市县发改部门将按照市委提出的“改革、创新、担当”要求,尽职尽责,凝心聚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全市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全面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汉中市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同步迈入小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信息来源:汉中市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