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油菜根肿病
油菜根肿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芸薹根肿菌引起,属土传和种传病害。根肿菌不仅危害油菜,还可侵染白菜、萝卜、甘蓝等多种十字花科蔬菜,致使油菜、十字花科蔬菜根和茎吸收传导养分受阻,生长不良,萎蔫、矮化,产量和质量受损,造成经济损失。且病菌休眠孢子能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病害一旦传入,单一防治技术很难有效控制危害。因此要掌握根肿病的发生规律,做到及早防治。
一、病害症状
油菜根肿病自苗期开始发生,主要侵染根部。发病初期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以后生长逐渐迟缓,且叶色逐渐淡绿,叶边变黄,植株矮化,并表现缺水症状不明显。苗期感病,肿瘤主要发生在主根。成株期感病肿瘤多发生在侧根和主根的下部。主根的肿瘤体积大而数量少,而侧根的肿瘤体积小而数量多,肿瘤发生初期表面光滑,呈乳白色胶体状,后期龟裂而且粗糙,最后腐烂。发病初期,在中午时,由于气温高,油菜的蒸腾作用增大,散失很多水分,而且此时由于根部遭到了“肿瘤”的破坏,根部吸水、吸肥能力已经降低,因此在缺水的情况下,病株的地上部分易出现萎蔫现象;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时,油菜的蒸腾作用小,水分散失少,不会出现萎蔫,随着病情的继续恶化,病株基部叶片逐渐变黄、彻底萎蔫甚至死亡,从而造成油菜严重减产。
二、发病条件与原因
1.发病条件:油菜根肿病的病原是一种低等真菌,诱发此病的最重要因素为土壤酸碱度和温湿度。当土壤pH值为5.4~6.5,土壤温度为18~25℃和土壤湿度为60%左右时,寄主发病和受害最严重。
2.发生严重的原因:一是由于根肿菌随病根在土壤中越冬、越夏,并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而病害发生区油菜种植长期连作,给病菌的繁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是由于近年环境的恶化,长期施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且未进行土壤改良,造成土壤酸性过重。三是气候条件的变化。近年油菜移栽后气温偏高,加上土壤湿度大,特别是一些田块地势低洼以及水改旱田后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油菜根肿病传播途径多,一旦发生,普通防治方法和药剂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建议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实行检疫,封锁发病区:做好检疫,严禁从根肿病病区调运油菜、蔬菜种苗至无病区,防止病害蔓延。
2.实行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
3.选用抗病品种:尽量压缩或减少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即使要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也要选用抗病品种。
4.调节土壤酸碱度:田间避免大量施用化肥,防止土壤酸化,发病田可施用石灰改变酸碱度,使土壤呈微碱性,以减轻发病。一般在播种前,每亩施消石灰100~150公斤,通过整地充分拌于土中。用草木灰穴施也有一定防效。
5.选用无病苗床育苗:严格选择排灌方便,没有发病的田块育苗或至少有8年未种植十字花科作物的园地作苗床,并用施用福尔马林(1:50)对床土进行消毒。待油菜5叶期后(6~8叶期)带土移栽。移栽前用石灰水(每桶水加0.2~0.3斤石灰粉溶解)或福美双1000倍液进行浸根或用作定根水。
6.加强栽培与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开沟排湿,应选择晴天定植,定植后有1~2周的晴天,就能大大减轻发病;如定植时下雨或植后不久下雨,淋施2%石灰水,可减轻发病。勤中耕、勤除草,减少氮肥施用,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7.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油菜三叶期,用敌克松500倍液、菌毒清200倍液、复方多菌灵600倍液,隔10天灌根1次,连续防治2~4次,防效可达60%以上。
育苗移栽:油菜真叶展开期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淋或泼浇整个苗床。移栽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根,每株400~500毫升,也可淋浇后带药移栽,移栽时可浇2%的石灰水为定根水,15天后再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一次。直播田播种时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浇灌,间隔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当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拔出,并采取高温煮或晾干后统一烧毁,并在病穴里面撒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补栽壮苗,石灰水或多菌灵500倍液对全田进行灌根,15天左右一次,连续2次。拔除的病苗必须带出田间烧毁或用石灰、福尔马林消毒后作为腐熟堆肥。绝不能将病株留于田中或丢在其他区域,防止病菌更大面积的蔓延。
如果病株较多,还可以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250毫升;或者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400~500毫升,也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