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台区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主线,通过采取布局调整、资源共享、校际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等有力措施,有效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抓基础,促进办学条件均衡。 按照“积极稳妥、统筹发展,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学校改扩建和和整合力度。有序撤消了一批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并先后将汉二中、汉三中整合为汉台中学;汉四中、汉七中整合为汉四中,东塔小学、民族小学整合为一,原民族小学校区为东塔小学分部,更名为汉中市东塔民族小学,保留民族特色。通过整合,盘活了薄弱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问题。
二是抓核心,促进师资力量均衡。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对农村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制订《汉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城区学校的特级教师、名师能手、学科带头人在编制、工资待遇和工作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发挥名优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抓关键,促进生源质量均衡。 义务教育阶段严格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按照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家长户籍一致、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规定,到学区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同时严格学籍管理制度,严把学生流动关,防止城乡之间学生的无序流动而造成的生源质量不均衡。
四是抓示范,整体提升教育质量。 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组建学校联盟。建立“汉师附小--中山街小学--西关小学”和“实验小学—北大街小学”两个教育联盟,做到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六统一”,实现共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共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促进教育品牌形成的“五共同”,促进区内学校间的联通,实现优质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
五是抓联动,构建大学区教研框架。 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以城区办事处内的学校为主,确定优质学校资格并成为学区长学校,相对就近,强弱搭配、大小结合,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内学校每月组织1至2次活动。以“三同”课(同课教师同备一节课、同讲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班级管理交流、优秀教师送课等为载体,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教学过程资源均衡。(文/鞠春弘)
(责任编辑:胡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