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式群体”暨“双感动”评选
刘方军和社区物业人员登记居民动态信息
刘方军到社区居民家里走访
刘方军在社区走访外籍人员
开栏语
近几年,本报先后推出了《挟尸要价夭折 西安 》道德模范宋战民、《四个智障孩子的警察爸爸》全国道德模范王振治、“时代楷模”汪勇,今年又和西安市公安局联手,树立了公安雁塔分局长延堡派出所华城社区民警刘方军这一“都市新警”形象,受到 陕西 省委书记赵正永、省委政法委书记祝列克,以及陕西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杜航伟等领导的批示肯定。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书记赵正永的批示精神,弘扬警界多个汪勇式群体和汪勇式先进个人,今起,本报再次牵手西安市公安局,联合推出“汪勇式群体”暨西安市第四届“双感动”评选大型活动,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地展现他们在不同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寻找你身边警察的感动点和闪光点。如果报道中哪位警察的故事感动了你,就请你扫一扫报纸上的二维码,进入投票环节,为他们的事迹点赞投票。
【人物感动点】
刘方军,男,39岁,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长延堡派出所华城社区民警。在全市基层社区民警中,被群众亲切地用社区名称直接称呼的,刘方军算得上是第一个。在他身上,既充盈着汪勇那种真诚质朴的爱民情怀,更体现着创新突破的时代精神。他是一名社区民警,以“一团火”的热情去服务老百姓,享受着工作带来的乐趣;他是社区的“大管家”,他把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全部灌注在社区,华城国际小区群众送给他最高的称呼是“刘华城”;他以“警察儿子”的情怀去关心着社区老人,同时也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的感动。
刘方军是华城社区的社区民警。在他的社区里,他还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刘华城”。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叫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叫的,“华城”已经代替了他的本名“方军”,成了社区群众都爱亲切叫的名字。而他本人和他的警务室,也成了社区一张响亮的名片,无论跟谁说起小区的治安状况以及那个工作勤、点子多、热心肠的刘警官,小区群众都是会自豪地竖起大拇指的。
敲不开的门
大概没人能想到,与群众相处如此融洽的刘方军,在刚刚来到华城社区当社区民警时,还是吃了不少“闭门羹”的。
2010年,刘方军从之前管的城中村被调至华城社区担任社区民警。走的时候,城中村的村主任代表2000多村民含泪请愿,想要留下他。在得知调动的决定无法更改后,数百村民又簇拥着他,一直送到村口。想起那些可亲、可爱的老乡,刘方军的心里就涌动着暖流,也对全新的“管片”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带着诚心、耐心和爱心,这里的群众一定也能像之前的老乡一样,迅速接纳他、支持他、信任他。
可现实总是残酷的。初来乍到,华城社区的业主们就狠狠泼了他一盆冷水。当他和以前一样,带着笑脸在社区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时,接连跑了三个单元,却连一户人家的门也没敲开。他上楼上得腰酸背疼,说话说得口干舌燥,却被“砰!砰!砰!”的关门声砸得找不到工作方向了。门缝里露出的冷眼和“穿着警服就是警察吗”的冷语,让刘方军的心凉了半截。和业主们素不相识,小区内每家封闭式的环境更不同于城中村敞开院落式的居住环境。他进不了群众家门,无法让群众了解他,更别说为群众服务了。
可是,这个当过十几年兵的小个子民警并没有放弃。他冷静下来,又重新理了理社区的基本情况。这个小区情况特殊,既有常住居民,外来居住群众也很多;既有中国人,还有来自法国、美国、巴基斯坦等27个国家的113名外籍人士。城中村的管理模式根本不适合这里,要管理好这样的小区,必须用新方法。
刘方军开始每天在小区内观察。连续几天下来,物业的管家部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社区的群众不愿意跟警察打交道,却跟管家部的“管家”们感情很好。华城国际小区物业客服部的工作人员从业主收房起就主动跟进服务,每位工作人员都掌握着200-300户的人口信息,小区内的大小事情,无论是业主装修还是婚嫁,抑或是购买水电气等各种生活服务,都在管家部的职责范围内,他们和业主有着很好的感情基础。于是,刘方军主动上门找到了管家部的主管、物业部的经理,经常与他们探讨问题,商量管理小区的方法,还帮他们训练社区保安队,为他们定期提供周边治安状况。
一来二去,刘方军和物业部的主管和管家们变得无话不谈、互称兄弟,管家们也开始积极配合他开展入户走访工作。在10个管家的帮助下,他进了小区千家门。每敲开一户门,刘方军都真诚地介绍自己,耐心了解相关信息,并提醒业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渐渐地,业主们的防备心消除了,大家通过接触和了解记住了这个“新来的刘警官”,刘方军也通过艰苦细致的上门走访,逐渐积累起大家的信任,同时建立了详细规范的社区工作台账,为创建平安社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表一册一平台”动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人口实行管家式的精细化管理。借助动态管理系统,组建义务调解员、义务协管员和治安信息队伍,实现了社区管理规范、治安秩序井然,也使华城社区连续四年实现了可防性案件“零发案”。
同住“地球村”
在华城国际小区,中国居民叫他“刘华城”;而外国居民见他就竖起大拇指说:“中国警察verygood!”针对小区外籍人士多、沟通管理不便的情况,刘方军也总结出一套“6+1”工作法,利用房屋中介、物业主管、管家、门岗保安、社区工作人员和外籍志愿协管员6支队伍,开展一对一的服务管控,辅助管理好居住在小区的外籍人士。
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刘方军开着警车在华城国际小区附近巡逻时,发现法籍华人小李正和两名女同学着急想打车,而过往的出租车却几乎都载着人。见此状况,刘方军马上上前询问,小李焦急地告诉他:“我们要去学校,今天的课特别重要,眼看要迟到了,却打不上车。”刘方军二话没说,叫三人坐他的警车去学校。但小李就是不肯同意,说:“我们可以打到车,就不麻烦你了。”但5分钟、10分钟、15分钟过去了,他们始终没打上车。“快上车吧,下雨天车特别难打,去晚了你们会被老师批评的!”
在刘方军的劝说下,三人最终上了车。到达校门口,小李拿出钱说:“谢谢你,这是你应得的报酬。”刘方军愣了一下,接着说:“在中国,帮助别人是一种传统美德,有些事情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何况我是一名警察,帮助你们是应该的。”
那天过后,小李便经常来找刘方军,因为他对中国文化感到好奇,也想学习中国文化。再后来,两人逐渐变成了好朋友,刘方军在给小李讲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法律传授给他。
终于,小李愿意担当了外籍协管员,在小李的带动下,美国人大山也加入到协管员行列,他们经常在外籍人士中广泛宣传中国的法律和规定,给他们的外国朋友讲述中国礼仪。经过他们的努力,居住在华城国际小区的外国人也渐渐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来,小区也越来越和谐。
个头不高,却用警察的责任和信念赢得了一方百姓的仰望;其貌不扬,却用胸前熠熠发光的警徽诠释着对百姓胜似亲人的亲情。他就是刘方军。在他身上,既充盈着真诚质朴的爱民情怀,更体现着创新突破的时代精神。他热心对待每一次求助,诚信处理每一件小事,用心化解每一个矛盾,赢得了众口一致的称赞,真正践行着“我把群众当家人,群众把我当亲人”这句朴实而亲切的口号。文/图本报记者李永利
投票方式
1.网站投票:可登录 三秦网 专题第四届“双感动”评选活动,在专题上方扫描“We说法”二维码进入微信投票页面
专题网址:www.sanqin.com/special/sgdpx/
2.微信投票:关注微信公众号“We说法”回复关键字“汪勇式个人”和“汪勇式群体”参与投票,选出让您感动的民警和民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