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汽车应该学习的是华为而不是阿里巴巴

31.10.2014  17:06

导读: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多次告诫同仁稍安勿躁,不要让“互联网冲动”这个魔鬼把公司带入歧途。



最近,华为mate7在多个城市出现一机难求的热销局面。笔者亦是一名苦苦等待的消费者。京东商城上永远是北京市场缺货的告示,而在实体卖场中,经销商已经把这款手机的售价抬高到3600多元,一旁的苹果6反倒问津者寥寥。

手机市场中,还有一条新闻是锤子放弃几个月前“绝不打价格战”的承诺,直降1000元。这说明,制造产业是靠实力说话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不能真当饭吃。

拥抱互联网是2014年的流行语,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更将互联网神话与成功和暴富画上了等号。这让传统汽车人如芒在背,更加躁动不安。车企老总发言,不谈拥抱互联网会显得水平不够,战略合作不拉上阿里巴巴或其他互联网企业,会显得格局不高。

同样在拥抱互联网的大潮中,华为显得格外另类。一段时间来,华为在全国推出了这样一组品牌广告。画面中,一位黑衣蓄须、光脚穿布鞋、一身清瘦的学者正专注地埋头看文章,照片下备注: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右侧旁注一行大大的字: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学习。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多次告诫同仁稍安勿躁,不要让“互联网冲动”这个魔鬼把公司带入歧途。他认为,人无法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技术工具。不能鄙视互联网,也不必神化互联网,更不要脱离企业自身实际去搞互联网。

过去几年来,多家自主汽车走了弯路,销售业绩如同坐了过山车。其中的原因是,老板急功近利,梦想如阿里巴巴一般快速成长,手段无非是频繁更换高管,或者寻求营销制胜的捷径。互联网公司成长周期短,游戏规则透明,以获取资本市场垂青为目的,的确制造了不少财富神话。但是,汽车作为制造产业,核心是体系能力,背后是研发实力,获得成功靠的是产品和团队,不是换一两个高管就能改变的。

2014年的自主汽车阵营中,长安业绩最好。在被业界称道的研发体系中,虽然有大量海归加盟,但并没有像其他企业形成“本地派”和“海归派”泾渭分明的阵营。让自己培养的干部作管理,让外来的优秀人才做自己擅长的业务工作,从而形成了融为一体的全新团队。海外研发人员被评为优秀员工,这些老外一样带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并以此为荣。荣耀的背后不是获奖,而是企业文化的认同。

和华为比邻的比亚迪虽然也经历了销售的野蛮扩张,并由此走了一段弯路,但大胆启用年轻干部,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职业经理人,这让比亚迪实现了终端市场的稳健回归。过去,业界常常嘲讽比亚迪上万名研发人员是乌合之众,但正是这批以年轻人为主的研发团队,让比亚迪的新能源产品成为中国汽车的名片。秦月销突破1600辆证明,自主汽车的发展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

如何拥抱互联网,自主汽车一定要有所取舍,而不是全盘否定既往的成功经验。变革的大时代,机会是留给稳扎稳打的汽车企业,任何投机的想法都会破产。学习华为,而不是阿里巴巴,才是自主汽车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