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社区心中才会有群众
汪勇在咸东社区省建八公司家属院看望84岁的孤寡老人刘淑荣,与老人唠嗑拉家常。本报记者 韩岩摄
再一次见到汪勇,已是2014年的年末。这时的汪勇胸前多了两枚勋章: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特别奖;还多了一个职务:西安市新城公安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更多了一个弥足珍贵的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和他亲切握了手。
汪勇说,荣誉是动力,职务是压力,我的岗位还在咸东社区。
汪勇说,被群众“使唤”惯了,一天不在社区,心里空空的,只有沉在社区,心中才会有群众。
这就是汪勇,在社区8年的平凡坚守,使他历练得更加沉稳、坚毅、真实。
“都说汪警官好,好在哪儿?就是对群众的事上心、真心、用心,只要答应的,不哄人,不闪人。”社区27号院的老革命马清江说到动情处热泪盈眶。
马老今年82岁了,参加过淮海战役,自转业到地方,他说还没见过像汪警官这么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他说:“我腿不行,他就把电话号码留下,有事打个电话,他就会过来帮忙。他从不说空话,自家的事忘了,群众的事咋也忘不了。”
汪勇说,心里只要装着群众,就会忙。他给自己定了“六必到”:居民入住迁移必到、有疑难户政业务必到、产生矛盾纠纷必到、生活困难必到、发案必到、重点人员见面必到。这些年来,他对社区25名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坚持每月看望一次,每逢节日为老人送粽子、包饺子、贴春联、煮元宵,对几位重度残疾、生活困难的居民,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汪勇出名了,社会活动也多了,但再忙、再累,他也要挤时间去看望揣在心里的群众。
这一段,汪勇已经好几天没到宴阿姨家里去了。“光听敲门声就知道是汪警官来了……”今年75岁的肖洛书打开门说。还在卧室躺着的宴容庄,硬是在老伴的搀扶下,披着外套来到了客厅。“宴阿姨,最近工作忙没有过来看您,病情恢复得咋样了……”落座后,汪勇第一句话问的是宴容庄的病情。“好多了啊,你看我的头发越来越黑了啊……”宴容庄说。今年68岁的宴容庄,在四年前得了“结缔组织病变”,需要长期休养和定期治疗,每月保守治疗费用就要1000多元,已花了5万多元。汪勇在社区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时不时就买来水果、营养品上门看望,帮助两位老人打扫卫生,干点重体力活,并将两位老人纳入重点看望之列,让两位老人深受感动。
宴容庄说,她儿子住在西郊,女儿住在北郊,她和老伴住在东郊,非常不便。有个头疼脑热的病,就给汪勇打电话,汪勇接到电话后,药马上就买回来了,有好几次都是汪勇私人掏的钱。她和老伴常常说,求儿女还不如找汪勇。
这些年,汪勇跑烂了8双警用皮鞋,先后走访和看望居民群众800余户、2000余人,上门慰问特困学生、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和失足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150余人,排查不稳定因素282件,化解矛盾纠纷670余起,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300余件,成了群众离不开、靠得住的忙人。咸东社区每个居民手里都有汪勇的联系卡,汪勇的手机上储存着社区300多户居民的号码,不管谁是发短信,还是打手机,他再忙,必回。群众熟悉汪勇,也乐意“使唤”汪勇,无论谁家有个急事,只要一个电话,准能把他叫来。
社区居民张宝琴的丈夫原名叫王子茂,后来改成王志茂。2011年4月,他们想把折子里的钱取出来,可是银行人说账户的名字和身份证上的对不上,钱不能取。老两口前后往银行跑了三四趟,没用。“找汪勇!”张宝琴说。汪勇来了,二话没说,马上要来户籍资料,一一比对,属实。第二天,汪勇就把办好的户口本、证明材料送到了张宝琴家。银行人一看,对的,马上兑现。完了,还问:“你家里是不是公安局有人,办得这么快?”张宝琴笑答:“有,我们公安局有亲戚。”
“有事叫我,随叫随到。”这是汪勇给群众的承诺。如今,在咸东社区,有事叫汪勇,已成了群众的习惯。因为汪勇总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