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中国军训已有四千年历史 孔夫子也当过教官
开学季到了,各学校又开始了新一轮军训,其实并非只有我们在青葱岁月“遭受”军训磨砺,中国军训古已有之,且绵延传承四千余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古代学校是怎么个军训法!
先秦 军训成学校“香饽饽”
在中国,军训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根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到了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各国更加重视军事人才教育和训练,军训成为官办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连孔子的“民办学校”私学也很重视军训。孔子曾在矍相的园圃亲自教弟子学习射箭,他在教弟子习射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对民众进行礼的教育。可见,孔式教育理念是讲究文武兼修的。
秦汉 军训渐“失宠 ”
秦汉时,统治者对学生军训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学校军训则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儒家学术被奉为正统,“六艺”也变身为儒学六经,军事教育内容消失,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其实,秦在建立统一政权之前,仍对军训十分重视。但在一统天下之后,除加强边防,用兵的机会变得极少。为防范平民造反,便下令拆除各诸侯国的城郭,收缴天下兵器,连老百姓家的菜刀也是几家合用。
虽然秦汉时期学校军训逐渐萧条,却并未废止,因为在地方学校教育中仍有军训的内容。
隋唐宋 学生忙于“备战”科举
隋朝时更是开始“偃武修文”大力削减武力装备,国家教育重点由学武转为修文,科举也逐渐开始成为主流。唐朝在开国之初便确立了战时重武、平时重文的国策,但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曾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唐朝的取士之法仍偏科举,学校沦为科举附属品,军训废止。此外,理学开始萌芽,逐渐形成重读书轻实践,重静坐轻活动的教育理念。武则天时,文武科举分开,文举不考武艺,为谋取功名,学生们无暇学习军事课程,军训渐被弃之不顾。
到了宋朝,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书生士子全面赶超。宋太祖认为,武将握兵权而强,君主失军权而弱,为保赵氏江山稳固长久,必须铲除藩镇割据势力,坚持崇文抑武的国策。
编辑:杨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