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刘宁:铁马关河上的长歌——评陈永笛的《风起关河》《古镇流年》

09.10.2022  08:30

  潼关,端端地坐落在黄河畔,见证着历史风云的流变。陈永写潼关,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民间传说、地方物产、特色饮食、乡村生活一一铺陈开来,令读者流连于他描写的古关、古渡、古镇、古战场,往返于他笔下的汉槐、唐井、明清巷道……

▲ 潼关

  历史上,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秦灭六国、楚汉相争、唐平息安史之乱,无不利用崤函古道,而潼关正处于这条古道的关键位置。据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所述,发生在函谷关附近的重要战争共13次,而在潼关附近进行的战争则多达45次。陈永笛熟稔潼关附近发生的战情,了解古战场上的将军兵士奋力拼杀的情形,于是那关乎中国历史兴亡盛衰、战争胜败的荣辱,都化作他笔下“一匹仰天长啸的马,直入芦花深处”。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潼关四季有风。在《风起关河》里,陈永笛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关河意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名为“风起关河”的新意象,并将其凝聚为黄河的一个重要文化地理标识。陈永笛即便是走到异地他乡,诗歌里仍然显露出“穿过历史烟云的轻声叹息”。

▲岳渎相望 听山河对话   “穿过历史烟云的轻声叹息

  一部优秀作品必然贴近血肉人生,植根于纷繁人事。在陈永笛笔下,潼关还是乡村视野下的潼关,南沟麦田上农人辛勤劳作的身影,还有枝繁叶茂的苹果园,总能牵动作者的故乡情,更有像父亲、弟弟、甲叔、常老太这些故乡人物牵动着作者对乡村最深厚的情感。因而,陈永笛笔下的村庄、农耕生活便是关中平原农耕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缩影。

  毋庸置疑,但凡有作为的作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彰显思想和艺术表达。陈永笛的作品触目所及的是时间,他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古镇流年》,其篇章分别为《港口时光》《路上光阴》《东马时间》《流水韶华》《一沙世界》。不言而喻,港口、路上、东马是空间,流水、尘沙隐喻的是时间,还有《此刻》《时光中的他们》《九月的夜》《又一个三月》,这些篇目里也都有时间概念,《迎春花开》《桃花》《秋月》《春分时节》《惊蛰》《小满》等文章则均与节气相关。

  时间感在陈永笛作品里表现出多种样态和多层内涵。在中国文学里,我们常看到社会风云变幻的宏大叙事。令人欣喜的是,我在陈永笛的作品里看到了大自然的四季轮回,看到乡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唤醒了诗人的心灵,诗人的心灵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诗,诗又给予冬阳、冬雪、春雨夜等自然物象人的生命。于是,人感应到大自然的节奏,与宇宙共鸣。

  陈永笛的时间感还是一种历史感。他的作品里似乎总有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观察者,站在关城上、黄河边观看各种历史景象轮番上演,看各类历史人物来来往往、出场退场。不动的山河是静止的参照物,就像作者所写:“许多年以后,在东马,步履蹒跚白发苍苍的我,在我的山河中,缓缓走向薄薄的暮色。”显然,作者已将多重时间交织在潼关山河中。

  陈永笛的时间感更是意识流。《古镇流年》的命名让人多少想起普鲁斯特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梦中的潼关》从头至尾表现的是梦境,《孤独来袭》里是自我意识的流动。文学创作是将客观外界化作主观情思的过程,是作者心中的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从主观情思的描写到鲜活的生命的呈现。最高的精神活动能创造出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陈永笛呈现的是一种跳跃性思维,也是一种诗性思维。他在表达自己的梦幻、深思和想象时,意识从具体物体跳跃到人物身上,最终又回到具体物体中。

  陈永笛的文学创作突出的特点还在于,他总能将一种抽象意识化为万千意象呈现出来。“金戈战马”是他为潼关创造的一个文学意象,与其“风起关河”意象并重。

  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战马是征战、宣扬国家实力的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陈永笛喜爱写马,他笔下的战马表现出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一匹有着箭伤或刀疤的马,孤独地陷在潼关城外,将军已倒下,马夫已阵亡”。

  所有和战争有关的物象在他手中均能化作生动感人的文学意象,而他最擅长、写得最有意境的却是“河沿边的那一片白茫,是芦花飘起来,还是马飞起来,是芦花融化了马,还是马变作了芦花”。“金戈铁马”与“黄河芦花”构成他的文本中最具有张力的两种意象。有意思的是,作者的家乡名叫东马,以前是个屯兵的地方。“金戈铁马”意象是作者专为潼关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关城“量身定做”的文学意象,它也显现出陈永笛作品慷慨豪壮的文风。

  然而,豪放派诗歌里也会有婉约的诗情,陈永笛作品里也有对爱情的渴望与坚守,对亲情的眷恋与守护。他多次叙述对父亲和弟弟的深情,《祭父》《父亲与果园》《庚寅年清明忆父》《弟弟走了》浸透着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还有那隽永绵长的诗情,随处都可感知到作者情感力量的撞击。“三月的雨淋过,小河中桃花随波逐流,红了一溪春水”,一种柔和的诗情在作者心中冉冉升腾。

▲《风起关河》《古镇流年》书照

  来源:《陕西日报》2022年09月29日12版读书

  作者: 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宁

编辑:马腾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