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人生写传奇——华德钊和他的油菜育种团队

12.06.2015  13:59

 

      清明谷雨四月过, 油菜花香麦穗新。
      黄土原上,隐没在油菜花海,一位老人带着学生捻花、剥蕾、去蕊,瘦硬有力的大手舞弄小镊子,依然从容轻巧。
      这位老人就是78岁的华德钊,咸阳农科院总农艺师,被中国油菜育种界誉为“常青树”。
      五十多年里,他带着课题组步入国家级梯队,完成油菜白菜型到甘蓝型、常规种到杂交种、双高品种到双低杂交种选育攻关,先后育成九个油菜新品种,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创造社会效益30多亿元。
      心聚小小油菜籽,书写人生大传奇。

  白菜栽根,油菜栽心。
  育种,在厚实的黄土里盘根
      1963年9月,26岁的华德钊从西北农学院毕业。揣着每月定量27斤的粮票,他和咸阳农科所的同事下到了田间地头。
      彬县、永寿,沟壑纵横,坡梁起伏。
      “小伙子,三升菜籽满地黄,这一坡的油菜产得太少咧!”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日子过得难肠,更别说见到点油星子。
      “玉米面粑粑、红薯、稀面汤,村里人端出自家最好的吃食。”吃着派饭,华德钊心里难以平静。
      “壮苗三成收,瘦苗一半丢;要想产量高,三年需两倒。”旱原上,人老几辈念着农谚种植油菜。
      当时,种植的是白菜型本地油菜。“旱地撒下一坡,秋收只有一窝”。而且易倒伏、抗病差,一亩地才产几十斤。
      “让乡亲们有油吃、不受可怜。”育新种,华德钊下定了决心。
      没有授粉隔离条件,深沟土原十几里,他找地块,开沟、施肥、撒下希望的种子。
      油菜花开,每隔六七天,他就跑到油菜“幼儿园”里,定株观察,与众多农民技术员一起分株比较,优中选优。
      两年时间,山沟里一株株“挑尖拔梢”的植株,显现出了株型、角型、丰产特性。
      1967年,华德钊和课题组组长雷居宽背着初选的种子回到农科所,两个年轻人白天钻在五亩油菜对照田里,晚上在宿舍里对比研究。
      一株株精心挑出的试验种被分别送至宝鸡、渭南试验种植,一条条信息反馈回来,验证着一个个判断……
      五年斗转星移,白菜型油菜品种“关油三号”终于选育成功,产量由单产15公斤提升到120公斤,成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渭北、豫西、晋北、陇东地区推广的主栽品种,获得了1978年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白菜型需肥少,甘蓝型产量高”,“关油三号”的喜悦还未散去,高产稳产的甘蓝型油菜闯入视野。
      去杨凌进修,华德钊喜滋滋地带回了新种选育资源。
      所里条件简陋、缺少设备,他与省特种作物研究所、宝鸡农科所协作。
      上千次地排列组合,优中选优,长达数年的协作实践,华德钊带着育种小组在全省第一个成功选育出了甘蓝型低芥酸优质丰产品种“秦油三号”。
      1984年—1988年,在我省和黄淮地区62点次试验中,“秦油三号”产量名列同类品种第一,亩产159.4公斤,芥酸含量为1%,比国家颁布的标准5%还低得多。
      专家们认为,“秦油三号”首次实现了育种上的两个转变,即白菜型向甘蓝型的转变,高产型向优质高产型的转变。
      1991年,“秦油三号”被农业部列为重点农业推广项目。

好种出好苗,杂种产量高。
育种,在大海捞针沙里淘金
      手干当下事,眼望远方天。
      “秦油三号”是常规品种,油菜高产,还需再攻关。
      上世纪80年代,杂种优势在油菜育种中开始显现。
      “必须先培育出雄蕊退化只有雌蕊的油菜,也就是母本不育系,与常规种保持系杂交,再与父本恢复系成亲,这才能育成杂交种。”华德钊说。
      一句话,对杂交油菜来说,培育出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材料,不育系的改良和选育是育种的关键。
      “大海捞针、沙里淘金。”咸阳农科院油菜育种中心主任、华老的学生贾战通如是说。
      跟着小寒施肥,踩着露水套袋,顶着烈日授粉,冒着风雨隔离。
      三月到十月,最忙的季节,整月扎在试验田,早出晚归,不论风雨。只有一个信念:“争取有限时间和季节,保证试验正常完成。
      菜籽断花,三十天归家。收割时节,每株油菜、每一分枝,都要按不同侧交编号分开脱粒、记录数据。
      “太阳底下一忙几个小时,小伙子都能晒晕,华老那么大的年纪……”参加课题研究的俱苏耀满眼潮湿。
      上白中黄下绿,收割不当过午。华德钊说:“八成黄,十成收;十成黄,两成丢。一年成果,马虎不得。
      一年又一年,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耐心在各个环节配合协作,一季又一季,田埂地头的精挑筛选重复着性状的改变。
      5年的播种收获:恢复系和不育系性能基本稳定;4年杂交试验,优良性状稳定显现。
      1992年,课题组选育出了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高产、中早熟、耐冻、抗旱、抗病的油菜良种——单杂一号。这是我国首次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两个甘蓝型低芥酸高产优质杂交种油菜品种之一。
      当时,与“单杂一号”同时选育成功的就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选育出“华杂2号”。
      时人称,油菜杂交育种,南有傅廷栋,北有华德钊。
      “八五”期间,华德钊主持育成的“单杂一号”,实现了常规种到杂交种、双高品种到单低(低芥酸)品种的改良,至今是我省和晋南地区的主种品种。
      农户形象地说,好种出好苗,杂种产量高。
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
育种,在巨人肩上多走几步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站在前沿,看得更远。在“单杂一号”低芥酸选育的同时,华德钊就带着课题组将目光瞄向了低硫苷选育——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油菜。
      这是中国油菜生产由单一产量型向产量、质量结合型转变的一场革命。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受到生长季节限制,每年只能完成一个周期。”贾战通说,“一个品种的育成,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制定方案,华德钊着手引进利用国内外优质材料作亲本,开展田间和室内研究。
      氯化钯法分析硫苷,200多包油菜籽一一烘干、研磨、消煮、分试,7名课题组成员把关协作。
      粗筛硫苷,贾战通把尿糖试纸剪成绿豆大小做实验。 “进口试纸是咱好不容易换来的,节省一点就多用一次。
      “要吃苦跟着走,想发财别进来。”课题组,这是不成文的规定。
      这十多年,各种实验记录资料卷宗叠起来足足超过了两米多高,记录每行、每株油菜,每粒菜籽的形态与品质指标。
      这十多年,田间种植观察油菜300多万株,每年化验分析5千多个株系。
      一年又一年培育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材料涌现出来。
      2001年以来,华德钊团队相继育成秦优8、9、10、11、13、17号6个甘蓝型双低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其中四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农谚说,良种更换一遍,每亩多收一担。
      秦优9号、秦优10号分别以亩产285.4公斤、339.16公斤两次创造了我国双低油菜的最高纪录,实现了优质、高油分、高产的育种目标。
      秦优10号是国家主导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达3500万亩。秦优8号也成为黄淮区、长江中下游区主栽品种。
      其实,秦油10号材料选育中,团队出现分歧: 5004、5005样本长势好、身材高,5009样本长势一般。选择哪个?
      华德钊一语定夺:不要怕麻烦,保留试种,让结果说话。
      结果5004、5005选育的植株虽株形高大,但茎秆空心,易倒伏,反倒是5009呈现了稳定的优良性状。
      咸阳农科院院长王玺民说,油菜中心育种小组为全省乃至全国油菜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华德钊说,育种是实践科学,站在巨人肩上,我们多走了几步。
      2013年,华德钊退出了育种一线。这50年,他主持育成九个油菜新品种和秦棉1号、咸棉153号两个棉花新品种,在省内外发芽、开花、结果。
      咸阳农科院统计:仅双低油菜在陕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累计推广种植60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小满小满,小麦油菜蚕豆满。
      每年,华老依然一如既往守候在地头,等待经历一季的油菜饱满、成熟……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