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五举措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3.10.2016  18:47

  近年来,洛南立足县情,坚持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力抓手,围绕建设“精美城市、精品景区、美丽乡村”三大会客厅,不断强化措施驱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生存环境,确保县域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村貌美化。

  建立环卫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环保局设办公室,抽调专人专抓此项工作。明确了部门分工、镇(办)责任和经费保障标准、筹措渠道。县政协主席亲自牵总、县委、政府两办督察室和相关部门协同,抓好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督察、督导,并安排16个县级部门结对包抓16个镇(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时时有人查的管理机制。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联系分管领导多次深入镇(办)、村(居)一线,现场督促检查,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了整治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健全清洁工作队伍。 按照“集镇每400人1名保洁员,50户以上自然村每300人1名保洁员”比例,全县农村配备环卫保洁人员1446名,其中公益性岗位环卫工人235名,镇村聘用保洁人员1211名(其中贫困户908人),初步建立起分级管理、全面覆盖、专兼结合、常态化作业的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强力实行环境卫生门前“四包”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制度,扎实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集中处理”模式,形成了村庄环境卫生和垃圾收集处理长效保洁机制。

  同时,该县把脱贫攻坚、民生兜底措施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将具备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人员选聘为环卫人员,以提高贫困人员的工资性收入。环卫人员工资从县、镇、村三级投入资金中统筹解决,低保户、五保户工资由民政部门社会兜底解决,镇(办)适当予以部分工资性奖励。

  切实保障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切实解决好环境整治设施。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34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投放在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其中,投入资金650万元,完成了7个镇(办)垃圾填埋场提标升级改造及8个镇(办)垃圾填埋场建设,建成投运率达100%;投入690万元,为镇村配发垃圾清运车34辆、车载垃圾箱767个、垃圾桶6020个。

  大力开展集中整治。 一是完善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整治。大力整治城区县河、甘河,北路黄龙河、禹坪河、桑坪河,西路永丰河、伊洛河等,使其水清岸洁、竹木成行。二是建立路长制,推进道路整治。清理国道省道沿线、通往景区沿线、矿区周边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以及杂草、粪土、弃物的乱堆、乱放、乱倒。三是实行镇、村、组、户四级联动机制,推进村庄、庭院整治。全县大到社区村庄、镇村结合部,小到农家院落、建筑工地实现了“一眼净”,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改观。四是实行重点区域包抓机制,推进集镇整治。集贸市场、文化广场、风景旅游区等重点部位环境卫生得到全面清理,整顿之后环境干净整洁,体育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人力38000人(次),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130次,整治重点区域136处,出动工程机械480台(次),治理河道110余公里,清理“三堆”562处,规范流动摊点310个,清理生活垃圾1100余吨、建筑垃圾160余方。

  落实管护长效机制。 首先建立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行村(居)民自治管理,制定了村(居)民公约、环保公约,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村组干部、居民住户,细化到村庄院落、背街小巷;街道路段建立和实行镇(办)干部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片、清扫人员包路段、监督人员包户,联效联薪、奖惩挂钩的管理模式。其次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坚持“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评比、年终考核奖”,对各镇(办)工作情况实地查看、现场录像、上门问效,督查情况实行文件通报、电视报道,突出问题实行跟踪督办、电视曝光。县考核办将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列为年终农村观摩重点内容,工作成效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挂钩。有效传导了压力、树立了导向、促进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卓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