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自2015年年初开始推进《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工作,并即将发布正式成果。《导则》没有简单地列举国内外项目进行分析,而是聚焦本地,因地制宜,从上海市优秀的街道建设实践案例中提炼出关键元素,围绕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个目标形成了设计策略和导引,使街道的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能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街道,用更多元的手段来塑造街道,使街道真正成为承载市民生活、沉淀市民情感的魅力空间。
记录设计实践多元化探索
《导则》并不是一本单调的技术性文件,而更像是一本精美的城市画册。穿插其中的众多优秀案例,既展示了上海精致而丰富的街道空间,也记录了上海街道设计实践的多元化探索。
如,享有“创意”名片的大学路,展示的是创业园区充满文艺气息和活力的街道空间。这条贯穿杨浦区创智坊科技园区全长仅650余米的小路,近两年在上海声名鹊起。它西接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学府,东连聚集着IBM、甲骨文等IT巨头的知名创意产业园“创智天地”。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特色的零售店、餐馆、咖啡厅与体验工坊,商铺的座位统一有序地从室内延伸到宽阔的人行道上,街上常见的垃圾桶也颇具创意地隐藏在五彩斑斓的涂鸦之中,整条街道带给人一份别样的惬意与清新之感。
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商业休闲街,大学路自规划设计之初就站在较高起点上。紧凑的红线宽度、较小的建筑退界、连续的街墙、多功能混合的建筑布局,都是在规划阶段确定的基本格局。然而,这并未带来即刻的繁荣。大学路从2006年建成到受到追捧,事实上是经历了一番艰苦的改造的。
与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路不同,被誉为“浓缩上海百年历史”的武康路,因其丰富的历史典故、优秀的历史建筑、街角的咖啡厅,展现出了一种优雅的韵致。如今,武康路早已名声在外,其保护模式为上海历史风貌道路整治提供了重要样本。
作为上海64条最高等级的风貌保护道路之一,武康路的保护性整治较一般街道显得更为精微复杂。为了加强精细化管理,徐汇区政府牵头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规划协调,推动分工合作。同时,还建立了总规划师制度,引入高水平的规划专家深度参与道路整治过程中的技术协调工作。实施过程中还格外重视把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结合在一起,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让风貌保护成为了公众积极参与的行动。
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追求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表示:“街道是城市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最有活力的街道,都是把对人的关注放在了首位。《导则》的核心目标就是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根本性转变。”
据介绍,《导则》格外强调了四方面转变,即在理念上,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转变;在方法上,从“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空间管控”转变;在技术上,从“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在评价上,从“强调通行效能”向“促进街区发展”转变。
为增强《导则》的可实施性,上海目前正结合近期的城市道路项目进行试点,一方面践行和示范《导则》要求,另一方面也通过试点形成对《导则》内容的反馈。目前已经开展的试点工程包括虹口区的天潼路,徐汇滨江的黄石路、丰谷路,浦东新区的祖冲之路,普陀区的杨家桥路,静安区的昌平路桥梁工程等。
上海已经全面进入更加注重“品质”的时代,街道设计是上海城市设计工作的首要切入点。与《导则》同步完成的还有《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和《上海市城市设计(建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针对上海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目标,明确了相关规划准则、建设引导和行动指引,为社区规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上海市城市设计(建管)导则》从上海市整体风貌特色和空间分布特点出发,对城市空间进行分类引导,挖掘并提炼各类城市空间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引导要素,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设计引导体系。
此外,上海还在设立专门机构、搭建设计联盟、开展“城市设计挑战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水平等方面,多方位地为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制度保障。(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